着力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當前國內市場主導國民經濟循環的特徵更加明顯,未來一段時期,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將更為倚重內需潛能的強勁釋放,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將更多依託國內市場。國內市場是否足夠統一和強大,市場流通環節是否足夠順暢,將是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適配性,促進供給與需求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動態平衡的關鍵。由此,既要通過創新促進市場形態演進與融合發展,全面提升國內統一市場內在的循環機能,又要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通流通環節的梗阻與瓶頸,着力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從而築牢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市場基石。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着力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市場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和秩序規範。國內市場的統一不僅指市場在地理空間上的統一,而是市場規則的內在統一,消除各種壁壘障礙,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市場開放也不只是對外開放,更主要是對內開放,即區域之間、部門之間的相互開放,能夠形成跨部門、行業、區域的商品與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體系。

  創新和完善國內統一市場包括國內國外兩個維度、宏中微觀三個層次的內容。從宏觀層面的市場統一來講,是為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促進市場體系的各層次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相互匹配,從而全面增進社會總體福利。從中微觀層面的市場統一來講,指的是各類市場內部和彼此之間、市場主體之間、城鄉和區域市場之間、國內與國際市場等的統一融合。

  一是在宏觀上增強市場供給與需求匹配,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針對當前市場上低端同質化供給過剩,綠色安全、提供更好消費體驗的高端供給不足等問題,創新優化市場供給體系,着力糾正供求錯配,尤其是要順應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中等收入人羣持續擴大的趨勢,顯著提升市場高質量供給的效率,全面滿足更加多元化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促進各類市場內部和不同市場之間的統一融合。大力促進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一般服務市場的同步發育與深度融合,增強商品市場內部的終端消費品和上游原材料市場的融合發展,推動土地、資本、勞動力、科技和信息數據等要素市場的深度融合等。展望未來幾年,關鍵是要創新發展出更多新型市場和市場發展的新模式與新樣態,着力培育市場發展的新增長點與新支柱,促進商品與服務市場、線上與線下市場、現貨與期貨市場、實物和虛擬市場的多層次、多維度跨界融合拓展。

  三是增進市場運行機制和競爭規則的有機融合。為了保證市場經濟高效有序運行,所有市場法規與制度之間必須統一相容。特別是產權制度等規範和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的基本制度,信用、監管、公平競爭、反壟斷等規範競爭秩序的制度,以及防範市場風險和維護市場穩定的相關法律法規之間,需要充分銜接和匹配。

  四是促進區域城鄉市場的充分融合發展。各級政府採用規劃、財政、貨幣等政策手段及相應的工具,為全社會經濟活動提供統一的宏觀經濟環境,破除由部門或區域之間的摩擦給商品和要素流動造成的障礙,平衡公平與效率雙重目標,協調好區域市場的局部利益與全國統一市場的整體利益,從而體現市場發展的有效性與公平性。

  五是促進市場主體的組織融合與創新發展。市場主體是支撐市場體系運行的微觀單元,主要包括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生產經營者、要素提供者、貿易流通商、最終消費者等。各類企業主體,無論是國有、民營、外資,還是大中小微哪類規模,其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競爭主體,必須能夠自主參加市場活動,根據市場價格信號自主進行生產經營決策。推動市場主體在平等互利、互惠共贏的基礎上充分融合發展是加速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的重點和難點。

  六是促進國內與國外市場的統一融合。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內外雙循環互促格局。首要應豐富市場對外開放的層次和內容,促進內外規則有效融通,主動密切同世界經濟的聯繫,積極推動全球經濟系統實現再平衡,與全球共享我國市場規模擴大和創新發展的紅利,確保自身也同樣協助其他經濟體儘快回到既有經濟增長軌跡上,在此基礎上合理謀求與自身經濟貢獻相稱的全球治理影響力。

  展望未來一段時期,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扣緊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着力破除區域分割、准入隱性壁壘、內外規則不統一、不同所有制主體難相容、要素配置不公平等梗阻與瓶頸,完善現代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體系,加快市場基礎設施擴容提質,夯實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全面促進內外市場規則融通,強化提升市場監管能力,加快形成結構更加優化、規則更為完備、運行成本更低、質量效率更高的國內統一大市場,健全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暢通國內市場循環,進而為暢通國民經濟大循環提供有力支撐與重要保障。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郭麗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59 字。

轉載請註明: 着力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