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際觀察|從這場混亂的辯論,又見美國的撕裂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新華社華盛頓9月29日電(記者徐劍梅 孫丁 鄧仙來)2020年美國大選首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29日晚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舉行,謀求連任的現任總統特朗普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首次同台交鋒,接受全美選民“公開面試”,向大選發起衝刺。

  這張9月29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拍攝的視頻畫面顯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左)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首場電視辯論。(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吵鬧”“混亂”“丟臉”“史上最糟”……這是美國輿論給本場辯論的評價。媒體和專家指出,電視辯論本該是兩黨候選人向選民宣介政策主張、展現個人魅力和能力的場合,然而在黨爭日趨嚴重的背景下,卻淪為互相攻訐和吵架鬥嘴的戲台,凸顯美國政治的深度撕裂。

糟糕的辯論

  當晚辯論持續90分鐘,話題涉及面廣泛,囊括了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奧巴馬醫保”、新冠疫情和疫苗、經濟和就業、種族問題、城市暴力、特朗普納税單、警察改革、氣候變化等時下美國選民關心以及爭論較多的問題,基本未涉及外交政策。

  拜登在辯論中抓住疫情應對、納税問題、種族問題、極端暴力等輿論對特朗普的主要批評點,着重攻擊特朗普抗疫不力、煽動種族仇恨,指責特朗普讓美國“更虛弱”“更貧窮”“更分裂”,同時竭力展現自身的民主黨温和派形象,承諾團結美國。特朗普則為自己的疫情應對、納税等問題辯護,同時強調大法官提名功勞、法律與秩序以及“史上最好經濟成績”,但基本沒有談及如果連任會有何打算。

  辯論過程中,雙方火藥味十足,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隨意打斷對方陳述的場面更是頻頻發生,以至於主持人不得不經常出面控場。有評論用“一團亂”來形容這場辯論,認為“這根本不能算是一場辯論”。

  這張9月29日在美國弗吉尼亞州阿靈頓拍攝的視頻畫面顯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左)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右)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首場電視辯論。(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有限的影響

  由於新冠疫情使傳統競選活動數量和規模鋭減,因此今年總統選舉電視辯論預期較以往大選更受關注。多名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在迄今為止的全國及關鍵搖擺州民調中支持率總體落後於拜登,因而比拜登更需要把握辯論機會,以提振選情。而拜登則需要儘可能維持民調領先態勢,以證明自己有能力和智慧勝任總統。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從以往多屆選舉情況看,儘管電視辯論能夠直觀地“同框”展示總統候選人,讓選民評估他們的能力、性格和政策主張,但辯論通常難以改變大選軌跡或直接影響選舉結果。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網站刊文指出,辯論前民眾已在很大程度上對候選人的個性和政策有所瞭解,美國當前的兩黨政治極化更是使得大多數選民在辯論前就已確定了黨派立場。

  相關民調也證實了這一點。美國《華爾街日報》民調顯示,逾七成美國選民表示辯論對他們不會有太大影響。皮尤研究中心民調顯示,僅10%的選民表示他們會在辯論期間或辯論結束後決定投誰一票。

  或許正因如此,此次辯論中看不到雙方爭取中間選民的努力。共和黨政策分析師福特·奧康奈爾對記者説,雙方都在為自己的“基本盤”選民服務。

最大的輸家

  觀察人士指出,新冠疫情、反種族歧視抗議和導致大量失業的經濟衰退,構成今年大選的底色,也是美國當下面臨的多重危機。然而不論特朗普還是拜登,均未在此次辯論中提出新的競選信息,政策主張缺乏細節,重點也沒有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

  9月2日,抗議者在美國華盛頓街頭與警方對峙。(新華社/路透)

  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刊文説,就政策層面來説,“辯論未能給觀眾帶來什麼啓發”。《華爾街日報》則認為,辯論雙方“都帶來了憤怒和沮喪的情緒”。

  而在誰贏得了此次辯論的問題上,不同黨派傾向的美國媒體和智庫給出了不同答案,網民在留言中對特朗普和拜登兩人的看法也呈現兩極分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刊文説,這場辯論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全球對美式民主的信心”。“混亂的週二夜晚”可能會讓美國人“感到沮喪”,將使“一些尚未下定決心的選民根本不去投票”。

  有評論指出,這場混亂的辯論反映了美國當下嚴重的分裂和對立,沒有真正的贏家。有美國網民這樣留言:“作為觀眾,感覺我們全都輸了。”(參與記者:柳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