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美麗鄉村採訪奇遇,讓半月談記者記憶猶新。當時在太行山腳下一個明星村採訪,發現該村高大上的農家書屋大門緊閉。村幹部知曉記者想進去看看的意圖後,撂出一句“您稍等”,就化身“導演”,不到10分鐘,七八個老人、婦女、小孩魚貫而入,在書屋內“認真”閲讀了起來。
不一會兒,一位婦女問記者:“拍好了吧?我還有農活呢!”半月談記者拿起剛拍的照片給村民們看,一位老大娘誇讚道:“小夥子,你拍得比其他記者好,今天我看得很專注。”眾人哈哈大笑,農家書屋的門又關了起來,幾千冊嶄新的圖書靜靜地沉睡在書架上。
這樣“從容”裝樣子的事情比較少見,不過類似的鄉村文化設施擺樣子的情況就多了。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當前,農家書屋、農村大舞台、村史館、活動中心等文化設施在農村逐漸推開,建設力度很大,但部分文化設施建設不接地氣,閒置率較高,未達到應有的效果。
1
使用率低,文化設施成擺設
在河南西部某村,半月談記者看到,農村大舞台建在一個超市的後院,裏面堆滿超市的化肥等農資,儼然成了超市的私產。有文藝演出的時候,只能在大馬路邊湊合。
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某村文化活動中心2016年建成,有9個功能區,包括村史館、婦女兒童之家、休閒書吧、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半月談記者兩次來到該中心,發現9個功能區中有8個大門都是緊閉的,僅有一間活動室開着門,來往的村民很少駐足。
該村一名村民告訴半月談記者,文化活動中心是當地的一個旅遊景點,來遊客時功能區的門才打開。該村另一名村民説,村民們經常到文化活動室跳舞,其他的功能區用得不多。記者從婦女兒童之家窗口向裏看,活動室桌椅擺放整齊,上面卻佈滿灰塵。
多地村民告訴半月談記者,農閒時大部分人選擇在家看電視、上網,除此之外,夏季跳廣場舞,冬季則大多數“貓在”家裏聊天或是打牌,鄉村文化活動場所利用較少。
2
標準不切實際,設施重建輕管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問題?農民沒有文化活動需求嗎?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農村文化設施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建設標準不切實際、重建設輕管理所致。
在推進農村文化發展過程中,多地給設施標準設下硬槓槓。中部地區某市曾召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會,要求按照“七個一”標準建設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廣場要達到1000平方米,文化活動室90平方米,還要配備簡易戲台,配套頂棚、後牆、音響樂器等。
一些地方的建設意見還專門指出:“規定標準為基本標準,各地可在此基礎上提高建設標準。”
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要求一刀切,選答題成了必答題,就容易不接地氣、走形式。重慶工商大學教授趙小魯説,鄉村文化的精髓在於多樣性,現在一些地方的新農村文化建設不從當地實際出發,鄉學縣,縣學市,市學省,照搬照抄,盲目跟風,千村一面。
多位受訪基層幹部發出這樣的感嘆和疑問:村民們感受到了國家對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視,農家書屋建得很漂亮,但裏面的書是農民需要的嗎?農民有積極性去看嗎?
河南省南陽市一名駐村第一書記表示:“一些村子空心化嚴重,沒有必要建設標準化的文化中心;一些山村場地受限,想建一個大的活動廣場成本較高,應該因地制宜,夠用就行。”
西南大學教授王志章説,鄉村文化設施遇冷的現象較為普遍。究其原因,一是部分農村人口減少,文化需求不足;二是鄉村文化設施普遍缺乏管理,缺少專門值守講解、組織活動的人員,大門常常一鎖了事;三是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多是一次性投入,難以持續更新內容、維護設施。
3
因地制宜,實效為先
繁榮鄉村文化,滿足農村羣眾的精神需要,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要求之一。各地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推動鄉村文化發展須繼續發力,但不應搞一刀切,在設施標準上要因地制宜,在內容供給上要精準對路,把建設和維護結合起來,把完善硬件和提升軟件結合起來。
王志章認為,鄉村文化設施應聘請專人管理,定期維護更新,這樣才能把鄉村公共設施盤活,真正發揮出效益。
部分基層幹部建議,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要在建好各類文化場所的基礎上,出台簡單可行的使用管理制度,圍繞“活動搞起來、場地用起來、羣眾樂起來、人才動起來”,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動“建、管、用”有機統一,發揮最大效益。
例如,針對農家書屋成擺設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破解。首先,在地點選擇上要因地制宜,可設在學校、超市、合作社等在農村人氣較旺的場所,提高借閲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其次,書籍要定期更新,並且多聽取羣眾意見,配置符合他們口味的書籍;第三,依託農家書屋,組織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讓農家書屋的人氣漸漸提高,讓農民在書屋裏收穫愉悦,獲得知識。
半月談記者:馮大鵬 哈麗娜 周文衝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