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修深入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脈的主峯格拉丹東大冰峯尋找長江的源頭。 葛玉修 攝
67歲的葛老師,是此次“大江大河大征途”團隊中年齡最大的成員。接到邀請時,他有點擔心自己身體扛不住,隨身揣着葡萄糖口服液,睡前要吃感冒速效膠囊,為了讓自己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中睡個好覺。
“這是我從事野生動物攝影和環保志願者工作第25年,也是我第25次來到長江源,圓了自己對母親河長江的一個夢。”
葛老師大名葛玉修,山東人,因參軍到青海西寧生活了50年,著名野生動物和環保攝影家、中國綠髮會中華對角羚保護地主任、多所大學特聘環保教授,當選“感動青海”人物等眾多榮譽,被譽為青海湖“鳥王”“中華對角羚之父”“環保衞士”……
葛老師的環保故事很多而且富有傳奇色彩,他退休前的本職工作是青海金融部門的一名幹部,25年來,利用業餘時間拍攝了10萬餘幅高原野生動物的圖片,撰寫了百餘篇有關高原生態環保的文章。關於他的事蹟報道,網上可以搜到17萬餘條,多家電視台為他個人拍攝過人物專題片。
為了拍攝野生動物,他九死一生卻不言悔。比如他曾經離五隻狼不到30米,差點葬身狼腹;他拍鳥時掉進青海湖的冰窟窿,在-28℃的酷寒中僥倖逃生……
在“大江大河大征途”團隊裏,他是公認的“高原通”,年輕的攝影師和記者都喜歡圍着他求科普,他和藹又耐心,有問必答、百問不煩。
11日晚團隊長途跋涉趕到沱沱河邊的唐古拉山鎮時,包括領隊在內的很多成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葛老師説:“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高原反應,可能有人覺得海拔5000多米的玉龍雪山都去過,長江源的海拔還要低一點,到這裏應該沒事兒。恰恰錯了,雲南那邊濕度大、植被好,空氣含氧量非常高。這個地方含氧量與那裏不一樣,一定要非常注意。”
11月12日,在長江第一碑——長江源環保紀念碑前,葛老師接受長江日報專訪,介紹萬里長江正源沱沱河的情況。他風趣地説:“這個地方海拔比較高,4700米,自然條件很差,氣候很惡劣,但生長着很多野生動物,包括白唇鹿、藏野驢、野犛牛、黑頸鶴等,這個季節,藏羚羊長得最漂亮,也到了談戀愛的時候了……”
長江日報記者問他:“從事這麼多年生物多樣性和環保志願者工作,您覺得這些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葛老師回答:“野生動物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現在野生動物數量、種類都大幅增加,説明生態環境明顯好了。”
雖然定居在西寧,葛老師幾乎每年都要千里奔波,到長江源拍攝野生動物,當環保志願者。他曾深入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脈的主峯格拉丹東大冰峯尋找長江水之來源。
讓他欣慰的是:這些年,從政府到民間,環保意識越來越濃厚。“咱們來長江源的路上,沿途能看到撿垃圾的人,他們都是當地牧民,輪流在青藏公路附近撿垃圾,保護這裏脆弱的生態,政府會給一定補貼。”
葛老師説:“保護三江源,尤其是保護母親河長江源,靠你靠我靠大家。”
67歲的他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
長江日報特派記者柯立 發自長江源頭沱沱河畔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