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人從小偏愛外孫,孩子們長大後,孫女感謝當年偏心之恩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綜合

現如今,不少老人依舊秉承着傳統糟粕思想,重男輕女也好,愛屋及烏也罷,對自家子孫還是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偏愛和冷漠同時在他們身上展現,但傷害的不僅僅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

前幾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聊起了老家的姨姥姥。老人家生了兩個孩子,老大是個小子,老二是個姑娘,兩個孩子各自成家後,兒子生了個女孩,女兒反倒生了男孩。

因為趕上當時那個年代,家庭狀況也不是很好,姨姥姥曾經把兒子放到親戚家代養,時間長了對兒子的感情也就淡了。因為更喜歡小女兒,愛屋及烏,也就對外孫疼愛有加。

兩個小孩都在姨姥姥家長大,老人從小就要求孫女見到大人要問好,跟自己説話也得用“您”、“請”等敬語,但並不要求外孫這樣。孫女每月在家裏吃喝的花銷,老人都會主動跟兒子兒媳要回來,但卻從未向女兒開過口。

隨着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孫女開始懂事,她想不通,奶奶從一開始就對爸爸不好,那麼她並不是嚴重的重男輕女,而按照血緣關係,自己這個孫女才是家裏人,表弟應該算是姑父家的孩子,可為什麼奶奶總是偏袒表弟,對自己漠不關心,還處處挑刺呢?

時間一長,孫女慢慢對奶奶感到失望,因為不管自己做得多出色,都不可能得到認可,她開始學着接受,長大後再沒跟表弟有什麼來往,也很少再回奶奶家了。小外孫也好不到哪去,因為老人的溺愛,一天天長大的他滿嘴髒話,做事情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到現在也一事無成。

這樣的結果雖不完美,但小孫女卻覺得很知足,起碼自己誤打誤撞沒有走歪,她很想感謝奶奶當年的偏心之恩,沒有毀了自己。

我們都開玩笑地説,如果不知道的人,肯定會覺得姨姥姥就是孫女派去的卧底!

像這樣的事還在許許多多的家庭中上演,可未必還會有如此慶幸的結局了。這樣偏心的老人傷害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人那麼簡單。

1)被冷漠的孩子太可憐

老人家本就應該為子女着想,不能做到絕對的公平,可一味偏心就是大錯特錯了。

孩子本就內心脆弱,需要呵護,如果從小就對他置之不理,甚至冷眼相待,對孩子就是十足的打擊。趕上心智敏感、承受力差一點的小孩,可能就是一輩子的陰影。他會開始對家庭失望、對自己失望,變得膽怯自卑,甚至產生報復心理。

久而久之,對整個大家庭的和諧都會產生嚴重影響。

2)被溺愛的孩子也無辜

老人以為自己偏愛哪個孩子,哪個孩子就會有更好的環境健康成長,為了這個孩子的未來,犧牲其他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殊不知,這樣的想法非常片面,甚至一個不小心就會毀掉他的一輩子。

在被愛中成長的小孩,是會產生些許優越感和幸福感的,可慢慢地,一點點的偏愛就會堆積成溺愛,不管是老人家還是小孩子,都會不自知地沉浸其中,直至一發不可收拾。

被溺愛的孩子會錯誤地認為,所有人都應該遷就自己,他們不知天高地厚,逐漸變得自私、自負。可當一切塵埃落定,他們卻還不知道,生活的種種不幸都是因為當初得到了太多。説起來,這樣的他們也充滿了無辜。

1)過分“愚孝”

孝順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不分情況、不講事實的“愚孝”可是要不得的。不少家長因為對孝順的錯誤理解,對自己的爸媽過分“愚孝”,言聽計從。

如果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對孩子並不好,甚至偏心其他孩子,爸爸媽媽的“愚孝”就成了老人的殺手鐧。父母不硬氣,就真的不會再有人為自己的孩子撐腰了,最後委屈和受傷的還是孩子。

2)過分相信“誰帶跟誰親”

很多家長明知道老人對自家孩子不好,卻執意把孩子放到老人那裏,就是因為他們過分相信“誰帶大的跟誰親”,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讓老人慢慢在乎這個小孩。

這樣想其實也不錯,大部分時候,誰照顧的孩子,誰就更心疼孩子。但是,如果放在兩個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中,這樣做無異於主動要孩子去受苦。

老人平時兩個孩子一起帶,偏愛一個冷落另一個已成習慣。甚至,隨着孩子們長大,偏心的程度還會有增無減。這個時候把孩子留在老人那,情況不會變好,孩子還會更委屈。不如早日接受,自己來給予孩子更多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