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間,世事無常,人事有常。萬物之規律輪轉就像是滔滔江水一般奔湧而去,你無法阻擋,只能遠遠觀看,順其自然。
要知道,月亮總有虧損的時候,可它的清輝卻一直長存;山谷低窪總有乾涸的時候,可它的溪流早已滋潤了萬物;人總有年老的時候,可如果他的心從未老去,那麼他將身懷“朝氣”,一洗暮晨。
有個詞説得很好,那就是“人老心不老”。所謂“年歲衰老,枯榮有常;人心不老,天道坦然。”一個人,他的年歲是無法逆轉的,所以你無論怎樣去改變自己的外貌,終究難以遮掩。要知道,樹有輪,人有紋。你的滄桑終究是寫在臉上的。可你的心卻非如此。它既能“少年老成”,又能“返璞歸真”,關鍵要看人的選擇。
劉禹錫有詩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人老心不老的人,就像是天邊的晚霞,光豔動人,而且觀賞起來頗有韻味,如同皓月之清輝,蓬萊之山霧,煙雨之江南。
人老心不老的人,有到處“折騰”的生活習慣人心不老,踏遍千山,踏遍萬水。《清平樂·會昌》有言:“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倘若人心不老,自然自成“風景”。
身邊很多上了年紀的長輩,他們退休之後的生活,除了抱抱孫子,下下棋,打打牌,那便到處去旅行,有些人還報了“老年大學”,繼續學習,跟上時代。很多人就疑惑,為何年老了還如此折騰,到處旅行和學習呢?
有一個長輩是這麼説的:“人活了大半輩子,終究是為了自己而活的。人吶,也就百年時光,倘若不曾看過這世界的美景,學點新奇的事兒,終究有點遺憾。”
深以為然。這些長輩,他們擁有一顆“好奇”的心,就像一個年輕人,背上了旅行包就跟老伴摯友走向遠方,到處看看,到處走走,把暮氣沉沉的日子過成了“朝陽似火”的模樣。
有一次,途經一個老年大學,發現裏面的老人拿着平板和一些電子設備在玩弄。朋友問我:“他們能玩得明白嗎?我看家裏的父母,別説平板了,就算液晶電視也不會開。”
可我明白,無論他們會不會玩,玩得怎樣,他們的“折騰”,並非為了真正懂得,而是為了“有趣”。要知道,無趣的日子,在他們的眼裏,就是一輩子遺憾。
人老心不老的人,有一顆“永不服輸”的心人心不老,奔騰不息,細水長流。曹孟德在《龜雖壽》中寫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個人,他只要心不老,終究能活成一個“世界”。
對於一個人老心不老的人來説,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重拾年輕時候的夢想,依舊為了未曾實現的目標而奮鬥。很多人就會疑惑,年輕的時候夢想就未曾實現,年老的時候再來實現,有必要嗎?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倘若你早已臣服在生活的腳下,那人這一輩子就是白活了。”
人可以老去,志向也可以改變,可有一點不能變,那就是“永不服輸”的內心。一匹年老的千里馬,尚且不會在馬槽裏“養尊處優”,何況是一個“人老心不老”的人呢?
曾在單位裏遇到一個老局長,他雖然到了退休的年紀,可很多時候依舊把自己的生活填得滿滿的,一點也不比年輕人差。在某次座談會上,他是這麼説的:“等我退休後,也許這些工作就不屬於我了,可我依然要奮鬥到退休的那個下午。因為人可以休息,心卻要永遠“奔馳”。”
這顆“永不服輸”的心,就是他們駕馭世界,駕馭生活的無上法寶。
人老心不老的人,滿身皆是蓬勃之“朝氣”人心不老,身無暮氣,臉帶桃花。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到:“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一個人無論到了什麼年紀,只要他依舊“燦爛”,那麼時光又能耐他何?
在山上,一個小和尚問師傅:“師傅,我看到山的西面有棵樹,前幾年剛種下,如今卻枯黃得很。可在它的東面,卻有棵百年老樹,依舊生機勃勃,這是為什麼呢?”
師傅淡淡地笑了笑,説到:“如果你的心現在就老去,無論你有多年輕,終究是一個日落黃昏的人;可如果你的心能笑對春風,無論你有多老,依舊是臉帶桃花,朝氣蓬勃。”
樹有根,人也有根。要知道,我們不能決定自己能擁有多少財富,也不能決定能成就多少,可至少自己的心是能把控的。倘若你的心滿是“朝陽”,那麼你就不會身臨“黃昏”之境。如此,便是春去秋來,也將是萬般好時光。
張元幹有詩云:“春去春來催人老,老夫怎肯輸年少。把酒共留春,莫叫花笑人。”
一個靈魂深處都是“年輕”的人,無論他的外表如何衰老,他都會是蘇軾筆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瀟灑之人。
人老心不老的人,有悠然自得的“清歡”心態人心不老,悠然自得,人間清歡。釋慧開曾寫到:“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只要人心不老,能在鬧市中靜得下心來,品味人間有味是清歡。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便是鬧市掙錢,靜處安身,來如風雨,去似微塵。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就連蘇東坡也認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可就是在這樣的處境中,有人卻把“白髮”之日子,過成“清歡”之常在。
説到“清歡”,應該説蘇軾在這方面是頗有心得的。他無論被貶多少次,年歲有多老,可他那顆如同“孩子”般的心卻依舊常在,也因為如此,他才能讓“清歡”相伴,無拘無束。
倘若他不懂得“清歡”,他就不可能寫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豪言壯詞;倘若他不懂得“清歡”,他就不可能在眾人狼狽逃竄後,依舊吟誦着“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詩句;倘若他不懂得“清歡”,他就根本無法在沼氣叢生的嶺南,活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生活狀態。
一個人老心不老的人,他早已看透了凡塵俗世,歷經了世事滄桑,可他的心依舊年輕,為什麼?就是因為“清歡”常在,悠然常得。
餘生,做一個人老心不老的人,在這個凡塵俗世走一遭,然後撇嘴一笑,笑對風雨,笑對人生。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