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台籍人大代表廖海鷹的“兩個身份”和“三個40年”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綜合

(兩會人物)台籍人大代表廖海鷹的“兩個身份”和“三個40年”

中新社石家莊3月4日電 題:台籍人大代表廖海鷹的“兩個身份”和“三個40年”

中新社記者 陳林

醫者、台胞服務者,是全國人大代表廖海鷹被人熟知的兩個“身份”。他自喻為“手術枱工匠”和“義工”,這兩個標籤,陪伴他已近40年。

祖籍在台灣、生活於大陸的廖海鷹,是定居大陸的台胞第二代。1946年,他的父親從台灣到澳門求學,此後與親人分別數十載,經歷着“骨肉分離”。

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開啓了交流交往。後來他的父親再回台灣時,“我爺爺已經沒了,未能養老送終,這也成了父親終身的遺憾”。説起父親這段經歷時,“雲”採訪的那一邊,這位目睹過太多悲喜的外科專家,已是泣不成聲。

62歲的廖海鷹,是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也是河北省知名的甲狀腺、乳腺外科專家,對於這一領域的疑難重症有着豐富的臨牀經驗。從醫近40年,相比個人成績,作為團隊“帶頭人”和碩士生導師的廖海鷹,更願意談及人才培養。治病救人同時,他希望能帶出更多優秀的“年輕工匠”。而他所帶領的團隊,在甲狀腺、乳腺腫瘤及晚期救治方面有着豐富的經驗,已走在全國前列。

1983年,剛走出校門不久的廖海鷹,就作為優秀台胞代表,參加了第一次河北省台胞代表大會。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要服務好“台灣的鄉親”,當好一名“義工”,並認為這也是在履行一種社會責任。

憶及服務枱胞近40年的時間,已是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理事、河北省台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的廖海鷹,有些欣慰地笑了。他先是説起了自己的變化——“當時我還是初出茅廬的小夥子”。變化的並不只有他的年齡和容顏,還有服務枱胞的態度,“也從熱情到了深情”。

廖海鷹是全國人大台灣代表團的13名代表之一。他説,他們中有黨政機關官員,也有在科技、文化教育、醫療衞生等領域做出貢獻的專家學者,大家一直在為台胞發聲、為台灣人民發聲。此間,大陸也在持續出台保障台商投資、便利台胞往來及鼓勵台青就讀、創業等諸多政策措施。

成為全國人大代表近10年來,廖海鷹每年都會提交經過廣泛調研、走訪後形成的建議。其中,有關增進兩岸融合和涉及當下社會熱點的內容所佔比例較大。今年,他在關注增進兩岸民間互動交流的同時,依然“聚焦”了社會養老、生育率下降等熱點。

藉助採訪,他再次呼籲,希望台灣有更多年輕人到大陸來走一走,看一看,“眼見為實”。這也是他受訪時,希望媒體多報道的內容。在他看來,有“這麼大市場和機會”的大陸,包容性更強,“總有一款適合台灣的年輕人”。

廖海鷹也希望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分享給更多台灣的年輕人。作為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他説自己是國家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參與者、見證者、受益者,也希望未來有更多台灣的年輕人,走上這片持續發展的熱土,實現夢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