敍利亞危機十週年記:“我老了,但願孩子們能回家”

新華社大馬士革3月14日電(記者鄭一晗 汪健)3月中旬,在敍利亞中部城市霍姆斯,戰爭留下的廢墟殘破如昨,蕭索中看不到一絲早春的跡象。65歲的哈迪·古松站在自家被炸燬的房屋前,過往悲歡湧上心頭。

“我在這裏曾度過美好的時光,那時我以為未來會更好,可現在我的未來是灰暗的。”古松退休前是一名英語老師,家住老城哈米迪亞區,戰前他和妻子及兩個女兒在這裏過着體面的生活。

2011年3月敍利亞危機爆發,抗議示威演變成曠日持久的武裝衝突。作為敍利亞重要的工業中心,霍姆斯在戰爭中成為政府軍和反政府武裝的必爭之地。與千千萬萬敍利亞人一樣,古松為躲避戰火也逃離了家鄉。

在流離失所的日子裏,古松一家人換過7次住所,直到2014年政府軍收復老城,他才第一次回家。然而,此時的家已“遍體鱗傷”。激烈的空襲和巷戰過後,整個街區沒剩一棟完好的建築。古松家所在的四層居民樓千瘡百孔,鋼筋水泥裸露在外,碎石瓦礫散落一地。

經過評估,整棟樓有一半徹底損毀、亟待拆除,另一半在修復後仍可居住。但高昂的修復成本,讓古松回家居住的願望變得遙不可及。

危機爆發以來,敍利亞經濟形勢持續惡化,古松領取的退休金連養活自己都困難,哪裏還拿得出修理房屋的費用?儘管如此,他還是一有空就領着幾個侄孫回來,用手一點點清理房屋內外堆積的廢棄磚石,盼着政府能早日啓動重建工程。

每次回來,古松都不顧身體孱弱執意爬上廢墟,因為他答應妻子儘量尋回一些舊物。這天他在土堆裏發現了幾張女兒們上學時獲得的獎狀,臉上露出難得一見的笑容。

“我做夢都想回來住,可我已經老了,但願孩子們能回家,我的夢能在兩個女兒身上實現。”古松説。

古松的鄰居納伊姆·路易斯從孩童時起就在這個街區生活,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當年武裝分子攻入老城,危險步步逼近,他眼看鄰居們提着行李四散奔逃,自己卻遲遲不願離開,成為最後撤離的一户。

無情的戰爭,讓這個他曾無比眷戀的家變成了斷壁殘垣。戰事平息後,漂泊在外的他返回老城,卻始終無力修繕自己的房子,至今還居無定所。

路易斯説,自己不奢望有生之年看到家園變回昔日的繁榮,只希望下一代人可以回到這裏,過上安定的生活。

老人站在圍欄坍塌的露台上,俯瞰着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大風揚起沙塵吹過被戰火摧殘的街區。“可能我等不到回這兒住的那天了,但我的孩子們一定可以重建家園。”路易斯説道。

2021年3月15日,敍利亞危機爆發十週年。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危機爆發以來,600多萬人在敍利亞境內流離失所,其中包括約250萬兒童。同時,10年來有近560萬民眾離開敍利亞,成為登記難民。境內流離失所者和境外難民人數合計佔敍利亞戰前總人口的一半。

來源:新華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3 字。

轉載請註明: 敍利亞危機十週年記:“我老了,但願孩子們能回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