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網絡發達,各種視頻及文章都在灌輸“要對自己好一點”、“女孩子要自己愛自己,對自己好”等荼毒人心智的話語,達到銷售目的。
高配思維
所謂的高配思維就是遠超自身條件的生活,無法負擔卻還強行裝闊。美其名曰對自己好,讓自己活的有價值。
如今很多人穿奢侈品,買名牌護膚品和包包,喝有品味的下午茶,看最前排的演唱會,做高端的護膚都是高配生活的範疇。
人們喜歡享受萬眾矚目,感受光鮮亮麗的人生。但回家後,卻又要為自己的高配生活買單而發愁。
蔡玉説:“精神空虛,才需要物質來填充。精神強大、內心充實,文化底藴深厚,物質要求就比較低了。”
人們想用高配的物質來享受高配的人生,卻不知是將自己帶進更深的深淵。
一個年輕人叫小官,從小在農村長大,小時候在縣裏喝杯奶茶都是一種奢侈。當他上大學後,大城市琳琅滿目的繁華讓他沉醉。
他想盡快融入這裏的生活,於是通過網貸購買蘋果手機,奶茶店辦卡,吃飯也變得相當講究。可是大學幾年後,原來借的3萬塊已經變成5萬。
出社會花錢的地方更多,幾千塊還不夠自己一個月的花銷,還錢不知要何年何月。他每個月都要考慮薪水分配問題,本來可以經濟獨立,卻被債務折磨得喘不過氣來。
當今這個互聯網時代,朋友圈起着相互炫富的作用,看似在分享自己的生活,拉近朋友之間的距離,實則讓朋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各種網紅地點打卡、新車炫耀、感嘆限量版包包艱難購買歷程,訴説置入第三套房的壓力等。
在這個追求品質與質量的時代,凡事都講求高配:女朋友要白富美,男朋友要高富帥,衣服鞋子包包要名牌,在家喝茶還得是青餅,大家都在追求高配生活中施展拳腳。
霧滿攔江的《我不過低配的人生》銷售很火熱,被許多人安利,但大多數人都誤解了作者的本意,以為作者在傳達要過有質量的人生,享受高配的生活。
其實,作者是想傳達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可很多人卻當做過高配人生的理由。很多家庭都毀在了追求“高配人生”中。
過高配的人生,花的錢比賺的還要多,讓你越來越貧窮。月光族已經不能形容當下人們的消費理念了,因為大多數人都有外債,這個月花着下個月的錢,下個月償還這個月的債。
雪球越滾越大,負債累累。原本帶給人愉悦心情的高質量生活,卻失去了幸福感,每個月都在債務中摸爬滾打,傷痕累累。
提前享受高配生活
很多人拿着幾千塊的工資,卻過着十幾萬收入人羣都沒有的生活,用高質量生活包裝自己,卻沒有足夠的金錢做支撐,就是空架子,他們內心無比空虛無助。
自己享受高配的人生,給家人帶來無法磨滅的傷害。為了滿足自己的攀比心,在外打拼,把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
在外與同事、同學攀比吃穿,老人和孩子卻在家拮据過日、緊衣縮食。看見同齡人住大房子,帶子女出國旅遊,自己也想給家人創造條件,於是拼命工作,卻疏於對子女的陪伴與管教。
很多父母感慨子女與自己不親熱,因為你把時間都花在追逐高配生活上,孩子的成長你沒有參與,又怎能要求有感情呢?
提前享受高配的生活,還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最近幾年,播報了很多例年輕人猝死的事件,人們在追逐高質量生活中,無形給自己增加了壓力,沒有喘息的機會。
有時問問自己,用性命換取高配生活真的有意義嗎?相比於自己的身體,那些高逼格、高質量、高品位的東西全是浮雲。
人們應該變換角度,認識到只有高配置的能力才可以真正擁有高配置的人生。真正的高配置是用時間和精力打造高配置的自己和家人。
高配的自己不是浮誇的外物裝飾,而是用金錢和時間投資自己,奶茶錢可以買書,名牌物件足夠學習一項有用的技能。
把時間花在與家人的相處中,把資源用在培養孩子上。放下矯情,低配的物質生活並不丟人。
一個能夠掌握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學習、健康的人,生活才稱得上美好,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羣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