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半島全媒體記者 鍾聞廷

秋風乍起,又迎收穫季節,島城一批重點項目也在抓緊衝刺趕進度、搶落地。在高新區寶源路附近的建築工地上,工友們也滿腔熱情,為高新區第一個五星級酒店的建成而忙碌。

如今我們經常把上班調侃成“搬磚”,可想而知大家印象中的工地就是“艱苦之地”的代名詞,建築工人更是最辛苦的勞動者。但真正的工地究竟是怎樣的,建築工人都幹着怎樣的活計,下班後又過着怎樣的生活,日前“今天我是你”欄目記者就去當了一天建築工人,把工地上正在進行的鋼筋捆紮工、外架工、木工等活都幹了個遍,帶你走進真正的建築工地,感受一下現代化工地的生產氛圍和生活。

工地已經沒有“搬磚”工種

記者在中建三局一公司項目書記陳鑫的帶領下來到了高新區金茂智慧新城A12地塊。記者到達時是上午8點,工人們早已經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着。據陳書記介紹,這塊項目佔地面積三千多平米,兩年後將是青島高新區的第一家五星級酒店。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記者在陳書記帶領下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記者最感興趣的活是搬磚,傳説中的搬磚到底要一次搬幾塊磚,走多遠的路,重不重……記者一連串的問題讓陳書記笑出了聲。原來,我們總是調侃的“搬磚”早在工地上取消了,沒有這個工種了。“現在機械化塔吊全覆蓋,不管是磚塊還是鋼筋,直接塔吊給吊過去,早就不用人搬了。”陳書記説着指了指頭頂上20多米高的地方,一台塔吊機正張開“臂膀”吊着一方鋼管緩緩劃過。“那工地上還有什麼力氣活嗎?”記者本着要幹最艱苦的活來的,聽説沒有搬磚了還有點小小遺憾。陳書記告訴記者,力氣活也有,比如外架工,塔吊把鋼管吊上正在施工的樓層之後,外架工人過去把鋼管扛到外架邊緣拼裝,最後這十米的路就需要人扛。記者立即提議鑽腳手架爬樓梯,去最上面幹外架工。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扛鋼筋需要保持好前後平衡。

工程正進展到五層樓,地上一攤三米多長的黃色鋼管,陳書記告訴記者這些就是搭建外架的鋼管,一根20斤重。這些鋼管需要搬運到整個建築的四周邊緣去搭建外架。記者立刻走到鋼管前,從鋼管最中間握住上抬,站起來還算輕鬆。這就像舉重運動員從地上拿起槓鈴杆,動作就是健身中的硬拉。記者在日常健身中硬拉能做130斤並且循環4組,20斤的鋼管對記者來説並不重,第一次嘗試就輕鬆拿起。但是接下來是行走,舉重運動員只需要舉起來也不用走,記者握着鋼管的中間部位,嘗試走了幾步還是沒那麼容易的。

3米長的鋼管左右總會刮到東西,行動不是很靈活,另外鋼管的直徑大約5釐米,握起來手指的長度剛剛握得住,生怕手指力度不夠脱落砸下來。

此時外架工人小吳走過來,拖起兩根鋼管就扛到了肩上,接着大步往外架走去。一氣呵成的流暢動作讓記者看傻了眼,然後記者學着也往肩膀上扛。肩膀的受力面積太小了,管子一壓上去肩膀就很痛,然後扛得太往前就往後墜,扛得往後了就向前墜,總之人要像一個天平一樣保證肩膀兩頭的管子長度正好差不多才不會“偏沉”。就這樣忍着肩膀的疼痛,記者開始了當建築工人的第一個活,扛鋼管。

在五層樓高空踩鋼管“飛躍”

記者往返幾趟,把幾根鋼管扛到了外架工小吳的地盤上。小吳看着記者笨拙的動作實在看不下去,於是喊道:“你姿勢不對別傷了腰,你要不看看我搭架子吧”。記者一陣高興,搭架子好,爬高並不害怕,畢竟是爬過嶗山索道支架的人,於是爽快答應了。記者繫上安全繩之後開始攀爬鋼管,就像小時候爬牆似的還有點小興奮。兩根橫的鐵架子之間並不高,基本上抓緊了上面的鐵架子,一抬腿一使勁就能攀上去。但是站上去之後,鐵架的外側就是五層樓高的高度,外面也沒有任何遮擋,地面上行走的人就像在腳下穿梭似的變得很小了,尤其是踩着的還是圓柱形的鋼管,此時記者感覺自己像演雜技的熊,遠離地面的感覺讓人恍惚間有點腿軟。還是趕緊把目光收回,抓緊了身邊的鋼管專心幹活吧。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記者跟小吳一起搭建外架。

只見小吳一隻手攥着一根鋼管就爬上來了,然後兩腿分開每隻腳踩着一根鋼管,就這樣在五層樓的高度上腳踩鋼管如履平地,迅速到了記者身邊。“我現在要組裝外架了,你抓緊了別亂動,跟着看看行了。”瘦瘦的小吳一到了高空腳手架上就有一種武林高手的氣勢,氣定神閒地安撫好記者,然後埋頭幹自己的活。小吳在兩根鋼管上行走非常自如,根本不用手扶。他左手把轉接口架到腳下的鋼管上,右手就把手裏的鋼管插進轉接口,再從腰間掏出鉚釘槍固定,一根管子十幾秒就接上了,毫無停頓。“就像小時候的樂高玩具組裝,只是這個大了點,還有個轉接口需要打釘子加固,其他都一樣,多好玩。”小吳朝着不遠處一動不敢動的記者喊道。

哪怕有安全繩在,記者還是不敢動。小吳已經組裝好了幾根管子,朝着記者方向走來,邊走邊喊着:“這個活恐高的人幹不了,一上來就害怕,你快點下去吧。”記者有點不服氣,“我不是恐高,只是需要適應一下踩鋼管”,説着身體向前彎腰,用即將衝刺到終點的姿勢往前試探,心裏默唸着“三、二、一”一個箭步衝了過去,中間用腳尖輕點了一下鋼管,稍一落腳不能踩實直接騰空往前躍!兩隻手朝着前面樹立着的鋼管猛撲過去,彷彿那根一米遠的鋼管就是溺水時能救命的稻草。這一秒鐘的“飛躍”彷彿時間停滯,記者的心臟也跟着暫停了似的。落腳處也是鋼管,同樣不能實落落地踩穩,此時記者與前方樹立的鋼管就像久別重逢的戀人深深擁抱,全身的重心都壓了過去。由於衝力太大,或者記者的體格也大,這一躍落地的時候整個架子都跟着震顫了一下,小吳都忍不住抓緊了身邊豎着的鐵桿。當記者的另一隻腳也終於落了地,往下一看依然是五層樓高度之下的車水馬龍。

小吳狠狠批評了記者在鋼管上千萬不能這樣蹦跳,然後讓記者幫忙扶了一下管子,就匆匆把人趕了下去:“就算有安全繩,新手也有一定的危險性,你在下面老實待着吧”。

綁鋼筋一秒一個扣,木工三秒一根釘

從架子上下來,記者想着乾點女人能幹的活也好,於是在陳書記的帶領下去找工地上的女工。工地上女工最多的活就是綁鋼筋,在地基上記者見到了綁了十五年鋼筋的吳瑞雲大姐。

吳瑞雲蹲在地基上心無旁騖地工作着,記者在旁邊看了很久她都沒有抬過頭。陳書記介紹道,吳大姐是綁鋼筋的老人了,技術過硬,人也認真。吳瑞雲左手一把鐵絲,右手一把水果刀大小的鐵鈎子,兩隻手在地基鋼筋網上來回倒騰,手指下面就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了小鐵釦,快得讓人看不清,就像按下了加速鍵。記者忍不住問道:“您一天能系多少個扣啊?”吳瑞雲頭也不抬地回答道:“平均一秒鐘一個,我一天能繫上萬個扣吧。”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吳瑞雲教會了記者綁鋼筋。

記者有點不忍心打擾吳大姐的工作,停下一秒鐘就會耽誤一個扣,這一天要系一萬個扣呢。正在遲疑時,吳大姐從兜裏掏出了另外一套鐵絲和小鈎子,邊掏邊説:“你感興趣就試試吧,這活一點也不難,你想幹也能幹。”説着就把工具遞了過來。

綁鋼筋就是用手裏的細鐵絲把橫豎交叉的兩根鋼筋在交叉點打結固定。吳大姐給記者示範:先把手裏已經是U形的細鐵絲從底下穿過交叉點,再從鋼筋上方繞過來,這時候鐵鈎子勾住繞上來的接頭,就像扭螺絲刀一樣旋轉鐵鈎子,把鐵絲擰成麻花狀再打個結,一個完整的扣子就打好了。記者跟着模仿,確實不太難,雖然不能像吳大姐那樣一秒鐘一個,不過仔細跟着做也是能慢慢打出扣來的。扣了十幾個時候,記者發現這個工作最難的不是係扣,而是一直蹲着大腿會很酸。“吳姐,你為啥不坐個小板凳啊?”吳瑞雲依舊頭也不抬地説,“坐板凳還得往前拖,多麻煩,這樣蹲着挪動得快,快點幹完活快點下班。”記者只能站起身來活動活動痠麻的腿。吳瑞雲接着説,“你乾的慢沒事,千萬別投機取巧啊。”記者默默蹲下來繼續打扣。

陳書記蹲下來告訴記者,綁鋼筋看着簡單,新手也一學就會,其實它的手法也分順扣法、十字花扣、套扣等等,根據不同的施工環境採用不同的扣法,而且鋼筋的連接直接關係到工程質量的優劣,像吳大姐這樣的老技術工人也是工地上非常重要的工種。據瞭解,她們一天的工資達到400元。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記者向木工老王請教釘釘子技巧。

陳書記繼續帶領記者來到木工區,木工老王正在往木架上釘模板。“一根架子上7個釘子,排列間距要均勻。”記者聽着老王的介紹,開始拿錘子幫忙釘釘子。釘釘子也不難,只是老王的進度很快,一個釘子三四下就狠狠鑿進了木板裏邊,記者要好好扶着,又怕砸到手,手一拿開釘子就被砸歪了。反覆幾次,老王有點“嫌棄”記者浪費了他好幾根釘子。

午休四小時,還有“大牀房”

釘釘子的老王跟記者説他到點吃飯了,記者一看時間才10點半。原來工地上的午休時間是從10點半開始的,一直到下午2點半,午休時間4個小時。陳書記向記者解釋道,“一到中午就上來太陽了,日曬高温下工人太辛苦了,中午頭就都叫大家回去歇着了。”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工地上的休息間歇。

於是記者也跟着幹了一上午活的工友們進了員工食堂。

記者對工地的印象還停留在多年前黃渤演的電視劇《民工》裏,電視劇中的住宿和吃飯環境實在是有點艱苦,結果當天到了真實的工地,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建三局一公司這片工地的生活區和工作區是分開的,200米的距離讓工作和休息完美隔絕,也隔絕了工地上的塵土和雜音。生活區主幹道的一側是員工宿舍,另一側是員工食堂。食堂寬敞明亮,自助取餐。這裏的菜是自己取餐之後按斤稱算錢的,一般一頓飯10塊錢左右。記者看到當天的伙食有8個菜,其中6個是葷菜,辣炒雞心和回鍋肉看起來色澤誘人,主食有饅頭、花捲、煎餅等等。正在這裏吃飯的鋼筋工孫師傅對這裏的飯菜讚不絕口,“比我老婆炒菜好吃多了哈哈”。孫師傅説他年初就來了,在這裏生活得很好,吃睡不愁,還攢下了不少錢。

記者在食堂中遇到了鋼筋工小吳,於是一起吃完飯跟着小吳進了宿舍。他的另外三位工友已經在牀上休息開始打遊戲了。宿舍是四人間,記者一進門就感覺到涼氣撲面。外面陽光暴曬,裏面的空調開着,小夥子們正在裏面打遊戲。“小吳把一塊西瓜塞到記者手裏,“來,吃塊西瓜吧”,記者感慨沒想到工地上早已實現了熱天躺平的舒適模式。陳書記告訴記者,工地上除了吃飯是按斤收費的,其他的配套設施都是免費的。空調隨便開,洗澡也是24小時熱水。生活區高兩米六、直徑兩米五的銀色大圓桶就是空氣能熱水器,能容納15噸水。

小吳以前覺得午休4個小時挺長的,還常出去打籃球,現在天熱的話只想在宿舍躺着玩遊戲,打輸了的舍友去超市給大家買冰棍。他説兄弟們都是老鄉,一起幹活一起休息的氛圍特別好,就像上學的時候一樣單純又快樂。最重要的是,外架工一天550元的工資也讓他們一幫工友挺滿意的,最大的夢想就是攢夠了錢回陝西老家娶個媳婦,小吳一臉嚮往地説。

除了四人間的單身宿舍,工地上還有74間夫妻間,如果兩口子都在工地上幹活,還給免費分配一間大牀房。記者看到一位吳姓大姐的夫妻間,明顯比小夥子們的單身宿舍温馨許多,牀頭擺放着小熊玩偶,門口還擺放着幾棵綠植。吳大姐告訴記者,她和丈夫從河南來青島打工兩年多了,把青島的五四廣場、棧橋這些景點都逛遍了。她覺得不管在哪,兩口子能在一起就是個家。她和老公正合計着等再攢點錢,就把兩個孩子也接到青島來上學。

管理層全是90後,鼓勵式管理抓防疫

一直帶領記者的陳書記其實是個90後,名叫陳鑫。他告訴記者,其實工地上的管理人員都是90後,平均年齡27歲。除了他是青島本地人,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外地來青島的,這個工地對大家來説就像是一個大家庭,讓他們很有歸屬感。

管理層在工地上的活也並不輕鬆,他們負責工地上的安保、餐飲、防疫、防暑、財務等等。管理層也要輪班夜間巡查,為了防止工地上的鋼筋被偷,也反覆查看電梯井蓋有沒有蓋嚴實,白天架子工搭的架子牢不牢固之類的。“工地上沒小事,一個小小的鬆動都可能是要命的大事。”陳鑫謹慎地説。陳鑫作為領導,面對的除了像小吳一樣的同齡人,還有很多像木工老王一樣跟自己父親一般年紀的人。所以在管理上,陳鑫並不想過於嚴苛以至於讓人有壓迫感。

“在工地上時間久了,大家吃喝拉撒總在一起,真的就像一個家,每個人的感情都很好,我是真心想着讓他們平平安安地把錢賺到手。”陳鑫説着給記者展示了一疊“表彰卡”,“這是我自己設計,也是我自己找地方印刷的,只要一個星期內沒違反任何安全紀律的就可以領一張表彰卡,然後去食堂免費打一次飯。”陳鑫攥着一疊表彰卡頗為感慨,自從有了表彰卡,大家都比較喜歡這種鼓勵式的管理方式,而一切管理的目的就是讓每個人都安全勞動,平安回家。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小小表彰卡體現了管理者的細心。

入伏以後,陳鑫還吩咐食堂每天煮綠豆湯往工地上送,藿香正氣水也準備充分。最近幾天,防疫工作又成為陳鑫每天放在心尖上的事,“工地上有200多兄弟姊妹,疫情關鍵時期就算工期再緊也不能忽視了防疫”。陳鑫每天安排保潔人員分上午、下午定時定點地值班消毒殺菌,把工人聚集的食堂、洗澡間、超市等等地方噴灑消毒液,公共區域的欄杆扶手等地方每天至少用酒精擦拭兩遍。除了定時定點消殺,工地上的門禁系統也比往常更加嚴格。有面部識別功能的旋轉門在工人面部打卡成功後才能轉動180度放一人通行,進了面部識別的電子門禁之後還有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二次人工檢查,測量體温登記以及檢查14天內健康行程碼。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工地上每日兩次定時定點防疫消毒。

陳鑫告訴記者,從吃喝拉撒到防暑防疫,工地上沒有小事。他手底下200多名工人背後都有等着他們平安回去的家庭,有留守在家等着爸爸團聚的小孩,有蓋好瓦房等着兒子回來娶媳婦的爹孃...... 陳鑫每當聽到外地朋友對家鄉青島的讚美,他心裏都為自己工地上朝夕相處的親人們自豪。那些像他父親一樣不善言辭的老王、像他弟弟一樣活潑好動的小吳、像他姐姐一樣温柔賢惠的吳大姐們,他們從五湖四海來到青島的工地上成為這座城市發展的一顆顆螺絲釘。陳鑫也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做好後勤保障,在工地上當好一個為兄弟姐妹們服好務的90後“小家長”。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爬上五層樓外架的激動自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492 字。

轉載請註明: 女記者來“搬磚”!工人一天能綁上萬個鋼筋扣,住的是空調房吃飯論斤收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