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12月5日,法國作家大仲馬逝世。他的《基督山伯爵》和《三劍客》在今天仍然廣受喜愛。2002年,法國總統希拉剋讓這位通俗作家移柩巴黎的先賢祠,與雨果、左拉等相伴長眠。
《三劍客》是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三和紅衣主教黎塞留掌權時期的歷史事實為背景,描寫三個火槍手和他們的朋友如何忠於國王,與權傾朝野的黎塞留鬥爭的故事。
來讀一篇黎塞留傳記的書評吧。書評作者認為,與書名所示不同,黎塞留並不是現代法國的締造者,也並未能真正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
對於讓-文森特·布蘭查德(Jean-Vincent Blanchard)所著路易十三時期法國宰相黎塞留的傳記《樞機黎塞留與法國的崛起》(Eminence:Cardinal Richelieu and the Rise of France),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大衞·A.貝爾(David A. Bell)在《外交事務》撰文指出,這位16、17世紀著名的政治家並不是現代法國的締造者,也未曾將法國打造成歐洲的領導國家。貝爾認為,政治大玩家黎塞留的成就更多在於為後繼者開路。
傳主阿爾芒-讓·迪普萊西(Armand Jean du Plessis,1585—1642)在歷史上更為人所知的稱謂是樞機黎塞留(Cardinal Richelieu)。他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二等貴族家庭,1608年被任命為呂松主教,1616年升任國務秘書,此後取得攝政太后瑪麗·德·美第奇的信任。在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正式掌權後,黎塞留先遭流放,後又以自己的忠誠説服了國王。1622年,他被提名為樞機,1624年成為宰相,執政時間長達18年。
長期以來,法國曆史學家們都將黎塞留譽為17、18世紀主導歐洲的君主專制國家的設計者。黎塞留也是法蘭西學院的創立者。即便是批評者,比如將黎塞留寫成《三劍客》中的惡棍的著名作家大仲馬,也不能不欣賞他為實現目標而表現出的冷酷無情與隨機應變。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裏,稱黎塞留為“現代歐洲國家制度之父”,認為他開創了建基於民族國家利益的國際秩序。此外,終結歐洲“三十年戰爭”的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合約》中體現出的國家主權至上及國際法的思想,也都被認為可以追溯到黎塞留的政策和理論中。
但是,貝爾認為,黎塞留並不是第一個將國家利益置於道德或宗教要求之上的歐洲政治家,並且,以均勢和結盟為特徵的現代歐洲國家制度,並不是直到《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締結、也即黎塞留去世6年後才真正成型的。黎塞留作為史上最冒險的賭徒政治家之一,重要的不是他做了什麼,而是他如何做。在這個層面上,成為王冠背後實際上的權力操縱者,以及在國內政治的血雨腥風中殺出權力之路並以此作為將來處理國際事務的經驗,這才是黎塞留對當代政治的意義。
貝爾並不肯定黎塞留在法國長期發展中的歷史作用。他認為,黎塞留成功制衡了法國的主要對手——例如,毫不猶豫地讓作為天主教國家的法國鼓勵、資助荷蘭和瑞典等新教國家,來對抗奧地利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是,他沒能鞏固這一外交上的戰果——黎塞留在國內成倍提高税收,讓法國在“三十年戰爭”中大舉戰事,在這個過程中殘酷壓榨農民和地方封建貴族,由此引發一系列起義。
貝爾認為,另一個君主和另一個宰相——路易十四和讓-巴普蒂斯特·柯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才是真正確立法國現代國家邊界的人,而且,他們與地方精英更緊密地合作,用很小的衝突換取了更大的國家收入,以發動更為雄心勃勃的戰爭,並且把黎塞留設立的有收税、審計之責的各省欽差真正轉型為中央政府的行政分支。總之,在貝爾看來,黎塞留並不是現代法國的締造者,也並未能真正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
新傳記作者讓-文森特·布蘭查德目前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沃斯莫爾學院教法語文學,他出生於加拿大,在歐洲長大,於1977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他挑選了17世紀法國劇作家皮埃爾·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的一句話作為傳記的題詞:“他對我做了太多好事,讓我沒法説他壞話;他對我做了太多壞事,讓我沒法説他好話。”
貝爾認為,布蘭查德作為一個研究17世紀文學的專家,所著的新傳文筆優美、扣人心絃,但仍略顯散漫、單薄,在宏大的歐洲歷史背景之下對黎塞留的定位有欠準確,尤其是在處理舊制度的行政與外交的複雜機制時。
編譯:黎文
責任編輯:李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