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昌古城光嶽樓
□吳濟夫
素以“江北水城 運河之都”著稱的魯西城市聊城,古稱東昌。遼、金時承宋制,屬山東西路東平郡博州,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行省,改博州為東昌路,治所聊城始稱東昌。
東昌古城始建於宋熙寧三年(1070年),初為土城。明代初期,洪武五年(1372年)東昌指揮僉事陳鏞,為軍事目的加固改築東昌古城磚城,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呈正方形,坐落在東昌湖中間。城牆周長3.5千米、高11.7米、頂寬6.7米、基厚11.7米。城設四門,上築門樓,外設甕城。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因東昌古城池位置和佈局狀若鳳凰,故名“鳳凰城”。東昌古城四城門樓皆重檐歇山、四角飛翹。明萬曆七年(1579年),城牆上又建垛口、敵樓,各城門均有水門、吊橋,古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鄰之勢。
東昌古城
東昌古城坐落在東昌湖中,因湖面環繞古城故名環城湖。其雛形成於宋熙寧三年(1070年),因就地取土築城而成湖。宋熙寧九年(1076年)至明萬曆七年(1579年)四次拓展,到明末已初具規模。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因重修護城堤用土,護城河與大堤之間的窪地再次得以拓寬、加深。其後周圍百姓經常在此取土,至上世紀40年代老城周圍已形成一條寬大的護城河。
東昌古城以東的運河城區,是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商埠區。這一帶的街巷多佈列在運河兩岸,隨坡就勢、依河而建,大小街衢皆與運河相通,形成放射狀骨架。其街巷至今仍沿用原來的名稱,如南順河街、北順河街、館驛街等,沿河民居多為前店後居、板門小院。古城隔東昌湖與聊城新區緊密相連,從空中俯瞰,湖水像一條巨大的緞帶環繞古城,古老的大運河似玉帶在古城區蜿蜒而過,鐵塔、光嶽樓、山陝會館如明珠閃爍於城中湖畔。
光嶽樓巍峨矗立於東昌古城中央,是古城標誌性建築,是魯西廣袤平原上的一大高聳勝景奇觀。明洪武七年(1374年),時任東昌衞守禦指揮僉事陳鏞為“嚴更漏,窺敵望遠,報時、報警”的軍事需要,利用建設東昌古城剩餘木料建造而成;還有一種説法,當年從蘇祿國(今菲律賓)進口原木修建北京城,最後一批原木從大運河運到東昌時,紫禁城工程已竣工,東昌就用這批剩餘木料,建造了光嶽樓,始稱“餘木樓”,亦稱“鼓樓”。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修時,因地名而改為“東昌樓”。明弘治九年(1497年),吏部考功員外郎李贊在他的《題光嶽樓詩序》中曰:“餘過東昌,訪太守金天錫先生。城中一樓,高壯極目,天錫攜餘登之,直至絕閣,仰視俯臨,毛髮欲豎,因嘆斯樓,天下所無,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無名稱,不亦屈乎?因與天錫評,命之曰:光嶽樓,取其近魯有光於岱嶽也。”
光嶽樓
光嶽樓是一座建築風格由宋元嚮明清過渡的代表性樓閣,是中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樓基為磚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四面及中部,各設有一半券形拱門,券至台中心處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門相同,券上方砌門額,南曰“文明”、北曰“武定”、東曰“太平”、西曰“興禮”。
光嶽樓下南面樓門的右側有一塊石碑,上面鐫刻着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天下第一樓”。台基佔地1236平方米,邊長34.5米。台上主樓4層,向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總高33米,即九丈九尺,九在古代為陽數之極,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主樓為全木結構,四面斗拱飛檐,有迴廊相通。全樓有112個台階、192根金柱、200餘斗拱。光嶽樓是魯西珍奇名勝,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路過時都要登樓抒懷。清代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樓並題匾額。乾隆皇帝九過東昌、六次登樓。據《南巡盛典》載,光嶽樓為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行宮設在二樓。康熙皇帝一生作詩一萬多首,在光嶽樓上題詩達十三首。
樓內匾、聯、題、刻琳琅滿目,精工鑲嵌。其中尤以康熙皇帝御筆“神光鍾暎”匾、乾隆皇帝詩刻、清代狀元傅以漸手跡聞名,二樓北面檐下是郭沫若題寫的“光嶽樓”匾額,豐子愷題寫的藏頭楹聯:“光前垂後勞動人民智慧無極;嶽峻樓高偉大祖國文物永昌”等,至為珍貴。
光嶽樓為四重檐十字脊過街式樓閣,樓下十字街四面相通,輻射出四條大街:樓南大街、樓北大街、樓東大街、樓西大街,向外延伸依次有“四口”(東口、西口、南口、北口),“四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四關”(東關、西關、南關、北關)。城區共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涇渭分明、垂直交叉、各具特色,方方正正的格局如同棋盤。明清時期,老城區除道署衙門、文廟驛所外,城南多居住大户人家,街道也因附近寺廟和人家得名。平民百姓之家多為三合院、四合院,至今保留白牆、灰瓦、坡屋頂的傳統建築風格。
光嶽樓是今聊城(古東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徵,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重要地位,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中國名樓》紀念冊中,光嶽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古東昌北接幽燕、南連江淮、西通中原,歷來是通達扼要之地。明清時期,藉助大運河漕運之便,繁榮興盛400多年,是運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譽為“漕輓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會”。
聊城東昌湖
光嶽樓1956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嶽樓迄今已歷經18次修繕,從未拆換過一塊木料,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代樓閣。
聊城原本有湖,1953年被黃河洪水浸漫,形成沼澤水域。1963年-1977年經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清淤治理,使城區變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獨特風貌,水面擴為4.2平方千米,略小於杭州西湖,是濟南大明湖的5倍,水深2-3米,成為北方城市中罕見的人工湖泊,因此聊城被稱為“北方水城”。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