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李溯 通訊員 胡凱 濰坊報道
近日,由奎文區園林環衞服務中心提供的新型智能垃圾分類站在聖卓實驗學校亮相,新型智能垃圾分類站操作方便、美觀乾淨,深受師生的歡迎,不僅讓校園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還讓分類投放垃圾變成了校園的“時尚潮”。
專題培訓強意識
為了有效發揮智能垃圾分類站的育人功能,學校開設垃圾分類主題教育課程,引導學生認知垃圾分類的意義,強化垃圾分類的好處和標準,培養綠色、環保、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
投放卡發放儀式
現場體驗明流程
活動中,學校組織學生體驗垃圾回收站的使用。學生可以通過這個智能回收站,將產生的可回收物分類投放到裏面,產生收益將存入班級綠色賬户。
下一步,聖卓實驗學校將強化垃圾分類課程的融入,把垃圾分類的意識根植在學生心中,從而帶動身邊的人做好垃圾減量和垃圾分類,樹立綠色低碳的健康生活理念。
話題延伸展亮點
聖卓實驗學校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通過文化建設、課程建設、德育建設,大力探索綠色教育新路徑,構建了教育新生態,讓生態文明教育根植於每個孩子心中,實現了學校可持續和諧發展,學校被評為“2021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
統籌資源,把生態教育融入課程
學校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教育的全過程,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勞動課程、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學校深入研究生態教育,結合學校實際,開設“西瓜嫁接”課程、種植課程,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開設“麥稈畫”活動課程、廢物利用手工藝製作課程,讓環保理念紮根學生心中。學校結合“世界無煙日”“世界環境日”等傳統環境日,組織形式多樣的環保紀念活動,增強了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西瓜嫁接”課程
開設“麥稈畫”活動課程
營造氛圍,讓生態文明外顯於行
學校加強學生一日常規的踐行,結合植樹節、世界地球日等節日,組織開展“文明班級”評比、“手抄報”評選、主題班會等活動,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把綠色行動與學生的生活學習緊密聯繫,通過開展“公民素養提升月”活動,促使了學生衞生、文明、環保意識及行為的形成,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環保能力。通過開設生活垃圾分類普及公開課、開展廢物利用創意手工製作活動,讓環保意識紮根心田,增強師生愛護環境的責任感。
公民素養提升月表彰
廢物利用創意手工製作
垃圾分類普及公開課
系統設計,讓活動體驗內化入心
出台《節約型校園建設管理規定》、《水電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推進低碳校園建設,教室門口放置綠色回收箱,進行廢棄物品回收工作;學校通過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建設垃圾分類站等形式,教育引導學生踐行垃圾分類;寒暑假,學校系統設計環保志願服務等活動,提升公民素養,培養環保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把低碳環保的理念傳播給家庭,通過家庭成員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環保行為的踐行,營造全社會都參加保護環境的濃厚氛圍。
志願服務
環境育人課程
低碳出行家校長跑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