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你真的會跟孩子説話嗎? 親子溝通六大話術, 建議家長們看看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綜合

在《少年説》上看到這樣一期,讓我意識到父母好好説話,對孩子有多麼重要。名叫張晨曦的高二男生上台,因自己兩年前的離家出走向父母道歉,為曾經的叛逆、不懂事向父母鄭重的説一聲“對不起”。

看到這裏,我很感慨,對於一個處於青春期的男生來説,向父母低頭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實屬難能可貴了。

我以為他的父母會因為孩子的懂事感動、欣慰,但是他父親接下來説出來的話卻是:“成績還是最主要的,你的籃球時間應該要控制一下。”孩子當眾道歉,父母沒有鬆手反而在提要求,我突然明白了這個孩子當時為什麼會離家出走。

慶幸的是這個孩子沒有計較,面對生養自己的父母,他還是選擇了妥協。但有些父母卻沒有那麼幸運。

2019年4月17日上海某職校17歲男生,因與同學發生矛盾,被家長接回家。途中,母子在盧浦大橋停住車,欲跟兒子論個明白。不料盛怒中的兒子一把拉開車門,徑直從高架橋上跳了下去。母親愣了一瞬,頓時捶胸頓足,痛不欲生。

語言傷害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對孩子來説最重要、最親近的父母,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會更大。

跟孩子好好説話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課,以下這六大話術,建議家長們都看看。

話術一:“明確步驟”取代模糊話語

早上催孩子出門時,大多數家長説出的話都是:“你能不能快點,磨磨蹭蹭幹什麼呢?”這樣的話在孩子聽來卻是負面效果,孩子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依然“磨磨蹭蹭”。

正確的做法:“穿衣服、戴帽子、背上書包,然後我們出門。”

清晰的指令會讓孩子知道下一步應該做什麼,有大致的順序才會快速行動起來,對於6歲以下的孩子來説更是如此。

話術二:給孩子選擇,而不是直接否定

“出門前不是説話了不買玩具,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就知道哭,再哭我就打死你。”在這種訓斥的語言環境下,孩子會自覺向家長描述的標籤靠攏,家長越説哭得越厲害。

正確的做法:“要麼你在這裏守着玩具,下次不帶你來;要麼按照約定好,下次還帶你來,自己選擇吧。”

既給了孩子選擇,又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話術三:直接描述問題

“你看看你,怎麼又忘了帶傘,天天丟三落四,看你以後人丟了怎麼辦?”聽到這句話,孩子第一時間感受到的不是關心而是責備、翻舊賬,甚至是父母對自己的失望和打擊。

正確的做法:“帶上傘。”

直接描述你想表達的事情,有點耐心直接提醒,孩子更願意聽。

話術四: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但要對後果負責

“快吃,我給你加糖,不吃一會餓了看你怎麼辦?”家長這種責備的話,換來的多是“餓着就餓着,我就不吃!”半威脅式的催促、無原則的誘哄,最後的結果要麼是孩子不吃,要麼是一次比一次過分。

正確的做法:“你可以不吃飯,但吃飯後到睡覺前這段時間不能再吃其他東西,要做好捱餓的準備。”提前把後果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對後果負責,往往要比威脅有效得多。

話術五:向孩子示弱,激發孩子的保護欲

“一天天累得要死,回家連口水都喝不上,還得看你寫作業。”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聽到這樣的人即使想關心,也被打壓回去了。

正確的做法:“今天媽媽身體不舒服,能給我倒杯水嗎?謝謝寶寶。”孩子多半是希望能實現自我價值,家長的示弱對孩子來説是完成自我價值最好的方式。

話術六:用誇讚、羨慕的語氣提要求

“我都難受了,還要陪你寫作業,還在這氣我,我要你有什麼用?”父母生病,孩子不可能不關心,但一邊抱怨一邊數落孩子,孩子不僅不會體諒你,還會埋怨你。

正確的做法:“我生病時,孩子會給我切水果、熱牛奶,還不用我輔導作業,真幸福!”用正向的語氣向孩子提要求,即使孩子剛開始心理不願意,也會受到積極的影響。

紀錄片《語言暴力》導演謝勇説:“語言是有能量的,積極的温暖的語言能夠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而攻擊性,傷害性的語言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