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假裝善良老實,可以假裝謙遜有禮,甚至可以假裝知識淵博,
但無論如何,他都裝不出有教養的樣子。
因為真正的教養,不是簡單的講文明、有禮貌,
而是懂得尊重,敢作敢當,做到眼寬容人、心寬容事。
古人云:
生活中,想要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有教養,只需要看這四點,便可瞭然於心。
善良,是和諧人際的基石,更是教養的體現。
但一個人,做到與人為善不難,難的是從心底裏為他人着想。
有時候,好心也會辦壞事;好意也會讓人難堪。
古人云:
真正有教養的人,是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懂得給他人留足體面。
一位年輕人和一位老教授走在路上,正巧看到前面一個女教師摔倒在地。
這時,年輕人正要上前扶起,卻被老教授一把拉住,躲進了大樹後面。
他們看到女教師先是左右看了看,然後立刻起身走開了。
年輕人很奇怪,教授平時不是一個冷漠的人,為何今天卻不讓他上前幫忙?
教授看出了他的疑惑,開口説到,如果你出了醜,你希望別人看到嗎?
年輕人恍然大悟。
何為善良?
正如法國作家紀德説:
善行無轍跡,水靜而流深。
有人説:
一個人的日常點滴、言談舉止,都透着他的修養。
而修養的背後,則是根植於內心的教養體現。
曾經,一位空姐講過關於劉詩詩的一件事:
有一次,劉詩詩在飛機上,坐的是頭等艙,
飛機落地後,空姐去整理時赫然發現:劉詩詩座位上的被子竟然疊得整整齊齊。
她説:“頭等艙的客人,基本都是將被子團成一團扔在腳底下,整理好的被子一個航班都碰不到一個。”
正是這一個小小的細節,體現了劉詩詩良好的素質和人格的光輝。
這,就是做人最大的修養。
正所謂鋭氣藏於胸,和氣浮於面。
自覺,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行舉止了了分明,不昏沉、不散亂,心行合一。
佛門中有一句話,叫
每個人的內心在想什麼,只有自己最清楚,旁人無從得知。
因此,無論人前人後,能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君子作為。
《人民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
某天週末,一位華人帶着侄子與朋友去海上捕魚。
每撒一網,都有收穫。
可每次網拉上來後,那位華人總是先挑揀一番,只留下部分魚蝦。
原來,是有規定,只有符合尺寸的蝦蟹才可以捕撈。
這時,朋友不屑地説到:“怕什麼,咱們現在在公海,沒人能管。”
華人淡淡一笑:“不是什麼事情都要別人來提醒、督促的!”
的確,一個人自覺的程度,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高爾基就曾説過:
所有優秀的人,都懂得有所剋制,不違背良心,不超越底線。
有所為的事,用心去做;不能為的事,不要去做。
自由,人人心之所向。
但並非人人都懂自由的真正含義。
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放任,隨心所欲的胡鬧,為所欲為的放縱,都不是真的自由,不過是毫無教養的自欺欺人罷了。
一個人,如果不會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那麼他必然像一匹脱繮的野馬,衝撞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曾經,在一列快要發車的高鐵上,一位女士帶着自己的孩子堵在列車門口,以此阻止發車。
任憑工作人員怎麼阻攔都沒用,她説:“我不管,我丈夫還沒下來,車就不能走。”
這樣任性的行為,導致了全車500多人的時間被耽誤不説,後面的高鐵更是無法進站。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是不會因為自己的利益,就去隨意擾亂秩序,更不會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説:
這個世上真正的自由,是遵守規則。
正如作家笛安所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