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在中國,有“三趟快車”堪稱“貨車之首”,這部《香港生命線》讓人淚目了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綜合

在中國,有“三趟列車”堪稱“貨車之首”。1964年,鐵道部和外經貿部正式宣佈,要求除特快列車外,所有客、貨車都要為“三趟快車”讓道。

這“三趟快車”從內地開往香港,被香港同胞形象地稱作“生命線”。原外經貿部三趟快車辦公室主任金旭説:“‘三趟快車’從開始到現在,參與的人有上百萬人,常年保證貨源、運輸、檢疫、市場銷售、車輛供應的有十萬人以上,參與的押運員八千人以上,這個壯舉只有在中國才會發生,只有在親情之間才能夠真正體會到。”

昨晚,CCTV-4《國家記憶》欄目開播的《香港生命線》,細細回顧了自然條件受限的香港是如何在黨中央做出重要保障決策的背景下,保持繁榮發展之路。尤其當節目中提到1960年代初期,內地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短缺之時,兩地同胞患難與共的場景,不少觀眾看着看着不禁淚目了。

很多人不知道,香港約90%的鮮活食品、約80%的淡水、約25%的電力,以及天然氣,都源自祖國內地。五集紀錄片《香港生命線》從香港同胞的民生所需為切入口,首度披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祖國內地如何克服困難保障對港鮮活食品、淡水、電力、天然氣等的供應。

昨天播出的第一集“三趟快車”呈現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周恩來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表示,香港是一個觀測站、氣象台、交際處,通過香港,可以觀察國際上的政治氣候,接觸各方面的人物。中央雖然決定暫不收回香港,但並未對香港同胞的民生福祉置之不理。為了保障香港同胞的生活物資所需,同時也為了打破西方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在內地自身供應極為緊張的情況之下,中央作出了對香港供應鮮活商品的決定。

1950年代,供應港澳的主要是廣東、廣西、福建,隨着香港人口增長,湖北、湖南、河南等地也開始向香港供應鮮活產品。金旭回憶:“50年代的時候,港澳人口加起來大概550萬左右,每天需要8000頭豬,800頭牛,10萬隻雞。那時候港澳正好發生旱災,港英當局向我們黨中央寫信,希望能幫助香港渡過難關。”

1960年代初,內地遭遇三年自然災害,糧食短缺。中糧集團原副總經理王福全回憶:“內地到各家各户收豬供港。在艱苦卓絕的年代,兩地同胞患難與共。”

如何降低損傷率,高效快捷地將民生物資運往香港市場?

《香港生命線》中披露,1960年,中國的公路運輸尚不發達,嚴重依賴鐵路,里程不足、速度慢、運載量低,運力非常緊張。線路不固定、發車時間不統一。活豬死亡率高。1961年11月,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外經貿部、鐵道部、中糧公司在上海聯合召開會議,主題就是為解決供應香港鮮活商品運力不足的問題,專門為香港同胞開通一趟“專列”。會議一結束,中糧湖北分公司和武漢鐵路局很快就做出一個專用快運方案。此時春節快要到來,要讓香港同胞過好年,吃上鮮活食品。

1962年3月20日零時,隨着一聲長鳴,編號為“621”的列車緩緩駛出湖北武漢站台,直奔深圳。列車共有30多節,專為運載活口改良過車廂,裝滿了剛出欄的活豬,沿途除了幾次加水補給外,沒有停靠,連續行駛52小時抵達深圳北站。存活率高達90%。隨後,合格的活豬轉乘汽車去往香港。五豐行接貨,根據市場反應及時安排配額供應,找當地的僱員建立活豬批發市場,將活豬直送早市。

1961年12月11日,另外兩趟鮮活食品專用快車分別從上海和鄭州發出,車次編號分別為753和755。621改編為“751”次,增添長沙北站。形成了由武漢、長沙、鄭州、上海始發的供應港澳鮮活冷凍商品快運貨物列車。定期、定班、定點,每日開行三趟,因此被形象地稱作“三趟快車”。

原長沙北站車間副主任趙克生記得:“那時候運能極度緊張,開這三趟車非常不容易。國家採取了很多特殊政策,比如‘一保三優先’,保車源,優先配車,優先裝貨,優先掛車掛運”。中糧在京廣和浙贛鐵路沿線籌建了12個服務站,提供上水、吃飯、治療等保障服務。鄭州北站沒有很先進的編組系統,調度人員僅靠手繪的調度編組表完成數量龐大的編組任務。從山西開來的列車到站之後,供應港澳的車廂被單獨拆解出來,再和來自祖國北方其他省市的供港鮮活商品車廂組成一列“755”次快運列車,從鄭州北站始發,直達香港。春運期間,鐵路線上幾乎所有火車都停下來為客車讓道,只有三趟快車依然開行。車上滿載着鮮活食品,寄託着中國人對家國團圓的渴望。

1964年,鐵道部和外經貿部正式宣佈“三趟快車”為“貨車之首”,要求除特快列車外,所有客、貨車都要為之讓道。“三趟快車”被香港同胞形象地稱作“生命線”。

金旭:“三趟快車從開始到現在,參與的人有上百萬人,常年保證貨源、運輸、檢疫、市場銷售、車輛供應的有十萬人以上,參與的押運員八千人以上,這個壯舉只有在中國才會發生,只有在親情之間才能夠真正體會到。”

“三趟快車”體系正式形成,由外經貿部“三趟快車”領導小組牽頭,由中糧集團及各糧油進出口公司組織貨源,由鐵道部組織運輸,由五豐行在香港負責銷售,確保供港澳鮮活商品的充足穩定,自此成為一項基本政策。“三趟快車”有力保障了香港同胞生活所需,促進了香港與內地經濟發展,更加深兩地情感聯繫

金旭説:“中央政府對香港血濃於水的感情,實際上也是保證了香港經濟的繁榮,保證了香港經濟的發展。所以這幾十年,不能説香港的發展是靠着英國,靠着西方人發展起來的。沒有內地對香港的支持,香港不可能有它今天的這種繁榮的景象。”

《國家記憶》之《香港生命線》於8月10日至14日(週一至週五)晚8點檔在CCTV-4播出。同時,央視頻APP每天17:00全網獨家首發播放。

在之後的幾集中,《香港生命線》還將以事實為依據,繼續呈現祖國內地在淡水、電力、天然氣等方面為香港提供堅強後盾的過程。

比如為徹底解決香港水荒,周恩來總理指示修建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確定“應由我們國家舉辦,列入國家計劃”;上世紀80至90年代,在鄧小平等黨中央領導人的決策和支持下,粵港兩地合營建設大亞灣核電站、海上油氣田向香港輸送天然氣,有效保障了香港能源供給,改善了能源結構。

為挖掘呈現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攝製組歷時半年多,深入北京、武漢、上海、鄭州、長沙、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廣水、安遠等地拍攝,並採訪了多位親歷者。這其中,有“三趟快車”的組織實施者、鐵路線上的調度員和押運員、東江-深圳供水工程的建設者、經歷香港水荒逃難到內地的親歷者、大亞灣核電站決策建設的見證者、輸電線路的高空巡線員、堅守海島保障向香港供氣的員工……

《國家記憶》之《香港生命線》以事實為依據,佐證祖國內地是香港繁榮發展的堅強後盾。據統計,“三趟快車”開行48年間,經深圳海關驗放的車輛達4萬多列,驗放活豬近1億頭,活牛580多萬頭,凍肉近800萬噸,雞、鴨、鵝等活家禽數十億隻,瓜果蔬菜、活魚水產、乾貨等更是不計其數。充足的生活物資供應,保證了香港的勞務成本長期處於較低水平,成為香港社會保持活力的幕後英雄。

東江-深圳供水工程建成以來,已累計向香港供水260億立方米,保障了香港約80%的用水需求,成為香港運轉的生命之源。

大亞灣核電站建成至今,已累計向香港輸電2600多億千瓦時,佔到香港用電總量約四分之一。崖城13-1氣田投產以來,累計供港天然氣已突破420億立方,深圳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西氣東輸二線工程輸送至香港的天然氣所發電量,也佔到全港發電量不小的比例,充足穩定的能源供應,為香港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香港生命線》譜寫了香港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繁榮”的強音。回望歲月的風風雨雨,來時路上的崎嶇,是祖國內地與香港攜手踏過。展望21世紀的無限未來,前方征途的曲折,也需要香港與祖國內地並肩向前。


圖文部分來自央視紀錄片
作者:陳天藍

編輯:王彥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