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心相交,成其久遠”,這或許是“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如今發展為橫跨152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覆蓋全球65%以上國土及人口的全球性發展倡議的“秘鑰”所在。十年間,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與全球分享發展成果,用融合消除地域隔閡,為破解世界共同面臨的治理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值此“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之際,中國網推出“大道為公,十年致遠”系列主題報道,由“一帶一路”項目參與者、親歷者,講述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的感人故事,感受中國的“大國胸襟”。
中國網10月10日訊(記者 劉佳)8月5日,一趟滿載汽車配件、服裝、日用品等貨物的中歐班列,自中國西安國際港站始發,經阿拉山口鐵路口岸駛離中國境內,駛向波蘭馬拉舍維奇。這是今年經阿拉山口鐵路口岸出境的第4000列班列。截至目前,經該鐵路口岸通行的中歐班列線路累計已達109條,通達德國、波蘭等21個國家,搭載貨物包括汽車及配件、棉紗、木材等8大類200餘種。
作為中歐班列駛離中國國境的邊境口岸,阿拉山口站具有重要樞紐意義,為中歐班列的順利通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阿拉山口站曾見證了中歐班列的很多個“第一次”。
“中歐班列”阿拉山口站貨運場景。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一趟不尋常的班列” 他們為之一路護航
2011年,郭三還只是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阿拉山口站貨運車間的一名普通職員。記得那是5月份的某一天,他被委派跟進一趟專列,上級明確要求“統一發站、統一到站、保證時效、不得拆分。”拿着這趟專列的票據,郭三滿是意外和疑惑,但他並未發問,因為執行命令是鐵路作業的第一要義。“當時覺得很稀奇,因為從來沒有一趟班列的票據是這樣的,從始發到終點只有一張,而且列車也不得拆裝。”他知道,這趟班列必定不尋常。
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這趟強調“統一”的專列也確實令他感到些許棘手。當天,郭三和同事們三番五次與對方會談、磋商,力保從阿拉山口站駛出的列車能順利經過哈薩克斯坦駛向歐洲。經過這一次的“試水”,郭三和同事們也完成了一次詳細的覆盤,包括運轉、錄票、裝車、發車等流程,他們都進行了詳細記錄,並一分一秒地計算着“時間到底耽擱在哪兒”。為此,他多次找到主管領導,將這一次專列的作業情況進行總結、分析。經過推算、商議,郭三為該專列制定了細分的作業控時表。“比如,指示運單交付不能超過40分鐘,運單裝封套拿並錄入信息給海關也要明確限時。在此基礎上,執行嚴格的問責考核。”郭三及團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他們的摸索和實踐下,“中歐班列鐵路作業規章制度”雛形首次出爐,這也成為後來多條跨境班列的參考標準。
“西行專列”變“中歐班列” 他們見證其成長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此後,以“中歐班列”命名的專列正式問世。那時,郭三才知道這趟曾被他們稱為“西行專列”的列車,竟然具有劃時代意義。他們見證了中歐班列“從0到n”的變化與成長。
時至今日,為保障中歐班列開行穩定暢通,烏魯木齊海關所屬阿拉山口海關設立中歐班列專門窗口,開闢綠色通道,簡化通關手續,實行優先裝卸、優先掛運、優先交接運輸組織模式。依託鐵路口岸、艙單管理系統、單一窗口三方數據互聯互通,提升可視化、智能化監管水平,為班列通關提供“一站式”服務。中歐班列也憑藉直通、定班、定時的班列化運行顯著優勢,大大節省了運行的成本和時間。實現了各國間海關檢查檢疫的協作機制——一票到底、中途免檢的“快速通道”。通過中歐班列,沿線多國貨物實時、有效銷往世界多地,將“國際賣場”向全球開放,讓各國民眾共享“紅利”。
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中歐班列累計開行8641列,發送貨物93.6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6%、30%。其中,去程4620列、49.9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6%、29%;回程4021列、43.7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6%、31%。截至目前,中歐班列歷年累計開行超過7.3萬列、690萬標箱,通達歐洲25個國家216個城市。
如今,曾經的阿拉山口站貨運車間“哨兵”郭三,已經調任霍爾果斯站副站長。從一個邊境口岸到另一個邊境口岸,談起自己的崗位,郭三説:“作為一名鐵路工作者,只要能夠為暢通中歐班列作貢獻,我願時刻堅守在口岸站,為它護航!”
編審:魏婧 張豔玲
中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