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印雙邊歷史,事實上作為鄰國的中印兩國,自1976年兩國恢復互派大使以來,雙邊關係也得到了改善與逐步向好發展。
而要説真正的大規模衝突糾紛,那不得不提的就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衞反擊戰。 那場戰爭,最終也是以中國解放軍大勝告終,而這場戰爭也被印度軍方視作為“恥辱”。
為了避免再次在邊境問題上引發衝突與對峙,雙方分別在1992年與1993年兩年分別簽署了關於雙邊邊境實控線分治條約,至此,中印邊境問題似乎也迎來了‘句號’。
可事實上,自莫迪政府上台後,印度的邊境野心也有了復燃趨勢,過去的印度就不斷推進着蠶食戰略,錫金吞併,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2017年6月18日,中印雙方爆發洞朗對峙,爆發緣由為印軍借修路緣由越過雙邊實控線造成雙方軍隊摩擦。歷經兩個多月耗時對峙,雙方達成和談撤軍。
2020年5月,中印雙方再次在圍繞班公湖至加勒萬河谷地區爆發新一輪對峙,而對峙原因和洞朗對峙幾乎完美複製。只是,這次印方的態度似乎要“強硬”得多!
對峙爆發初期,印軍國防部長辛格喊話,印度不想爆發戰爭,如今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
當然,印度的想法也是中方的想法,和談才是更好地解決分歧與爭端的途徑。在此契機下,中印雙方高級官員於6月6日在拉達克東部丘舒爾地區的莫爾多邊境進行了會晤談判。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和談的發起提出者是莫迪政府,當然中方願意且樂意達成這場談判。在3個多小時的談判中雙方都開出了各自的條件和要求:中方很簡單,停止在我方實控線一側的所有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
而印方呢?不僅拒絕停止相關行動,還勸解中方不要過度干預印軍基礎設施建設,要求中方所有相關邊境軍力恢復至對峙前的數量與水平。
如賬面條件與要求所見,談判未達成一致立場,雙邊仍陷入在僵局與對峙之中。但我們可以得到的信號是,至少雙邊都開誠佈公表達了各自願景,只是印度的要求實在過於無理。
印度之所以要求中方撤軍,是因為1962年戰爭的心有餘悸,但是印方若接受條件,管好自己分內事,不要越界侵犯我國領土進行道路建設,中方又怎麼會部署力量去對峙呢?
有趣的是,據印媒報道,新德里方面表示,想要解決邊境問題,必須讓我們心滿意足。言外之意,開出的條件一個不能少,得到的要求也拒不接受。
既然這樣,那就拭目以待,印度的遲早要為其嘴硬買單。因為,在長期持久的對峙之下,考驗的正是邊防部隊的機動能力與後勤補給能力,而印度都還要通過修路來加強邊境基礎設施,又有什麼本事能與中方磨“耐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