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 入伏原來是這一天

由 秋長紅 發佈於 綜合

  小暑到了,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後面的氣温會進一步的升高,讓人感覺很熱。有很多人都認為到了小暑也就是要入伏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小暑節氣時有什麼習俗?帶着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下文吧!

  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

2020年的小暑是在7月6號,而入伏的時間是在7月16號,所以説小暑並不是入伏的第一天。入伏的時間是怎麼看的呢?一般來説,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時間了。入伏之後天氣會變得非常炎熱,屆時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小暑習俗

  吃藕

小暑的時候蓮藕正是上市的日子,這個時候的蓮藕新鮮多汁,味道非常好。蓮藕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膳食纖維以及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在夏天的時候多吃蓮藕,可以達到滋補身體以及改善貧血和去火氣的效果,所以小暑時很多人都會吃蓮藕。

蓮藕是可以生吃的,但是由於很多人的腸胃功能不是很好,生吃可能會造成腹瀉的問題,所以還是炒着吃更好一些。蓮藕簡單的加一些醋就可以炒出很香的味道,建議大家在夏季做菜時儘量少放調料,這樣能達到安神作用。

  封齋

  在湖南的西部地區,也就是苗族比較多的地方,會在小暑的時候進行封齋活動。所謂的封齋就是在這個時間不吃某一些食物,像是雞鴨魚以及水產等,因為他們相信如果在這個時候吃了,會給人帶來厄運,不過其他的東西能吃,比如可以吃一些紅肉。

  吃伏面

  俗話説“熱在三伏”,小暑過後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涼麪也就是伏面,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後,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閒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户一羣、七八家一夥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着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説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小暑這一天,江蘇徐州人有入伏吃羊肉的習慣,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説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説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垂釣

  盛夏酷署,不適於進行劇烈運動,宜於做怡情養性的活動。在柳塘垂釣,披襟當風,則是最令人愜意的閒情逸趣。

  撲流螢

  螢火蟲是益蟲,吃各種害蟲,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螢火蟲有雌雄兩種,雄蟲體黃頭黑,有複眼,翅柔軟,上面佈滿點線;雌蟲沒有翅,形狀如蛆。雌雄蟲尾端都有發光器,呼吸時,空氣流人,發生氧化作用,發出光亮,十分美麗。夏季小暑節氣期間,雌蟲在水草裏產卵,蟲卵也發微光,大約大暑前後小螢火蟲飛出。

晉代的車胤家貧,讀書沒錢買燈油,於是在夏天用錦囊裝進數十隻螢火蟲來照亮讀書(見《晉書·車胤傳》)。隋朝建立十五年時,隋場帝在東都錄華宮徵集來螢火蟲數解,晚上出遊到山野,將螢火蟲全部放出,竇時螢光閃爍,遍佈巖谷(見《隋書·場帝本紀》)。《演繁露》引沈存中的《清夜錄》:“丁朱崖敗,有司籍其家,有絳紗籠數個,大率如燭籠,而無跋無蟲也,名聚螢囊,有火之用,無火之熱,亦已巧矣。”大概螢火蟲的螢光雖然微弱,然而在一個地方聚集多了,也十分光明。

夏夜裏,孩子們還往往用蛋殼,或者薄紙,或者白雲母片,製成透明的火籠,將螢火蟲放在其中,螢光忽明忽暗。拿着把玩欣賞,名為螢火蟲燈。

  遊勝景

  小暑夏日的傍晚,夕陽西下,涼風習習,人們或休憩於庭院,或泊船於柳塘,或泛舟於大河,以消滌酷暑。國內著名的風景勝地,如蘇州的虎丘山塘,南京的秦淮、後湖,揚州的瘦西湖,蕪湖的陶塘,紹興的東湖,嘉興的南湖,杭州的西湖,廣州的荔枝灣,北京的三海,天津的青龍潭,濟南的大明湖,南昌的百花洲,桂林的灕江,昆明的滇池,都給人們提供了消夏解暑的好去處,有條件者不妨一遊。

  炎炎夏日,不論老幼男女,借水消暑,最是愜憊。遊船之上,披襟當風,山光水色,盡人心胸,晚上人港,則燈火輝煌。四面八方的遊人聚集一起,泛炯中流,月色與波光相接,燈光與水光相映,或者美酒佳餚,管絃競奏;或者茶香嫋嫋,品茗閒話。在山水雅趣、逸興閒情之中放鬆身心,實在是消夏的樂事了。

  總結:小暑的習俗是有很多的,大家看了之後應該都很清楚了吧!小暑時的習俗多數都是比較有意思的,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己也去做做看。小暑並不是代表入伏,入伏不是以某一個節氣來看的,而是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希望大家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