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本屆上海車展的奔馳,那麼最適合的詞可能是“分裂”。

這邊廂,是奔馳純電車製造技術“傾巢而出”,利用全新專業平台全力打造的EQS首發亮相,代表了奔馳現階段新能源造車最高的量產化水準;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那邊廂,是從去年底開始,奔馳先後發佈的EQA、EQB兩款“油改電”產品。

我們都知道,EQA脱胎於GLA,EQB脱胎於GLB。奈何“油改電”就是“油改電”,硬傷無可避免,比如尺寸介於EQC和EQA之間的EQB,不得不取消燃油版GLB的七座配置,為的就是留出足夠的內部空間來存放電池組。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為什麼奔馳一面發佈全新平台打造的EQS,另一面卻掛帶着油改電的EQA、EQB?

既然有了新平台,且打造了EQS,奔馳為什麼不“摟草打兔子”把EQA、EQB兩款車放在新平台上一起完成呢?當下絕大多數車商的純電平台,不是都具備從A級到D級的高拓展性嗎?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奔馳造車,從清晰到混亂

不得不承認,奔馳的燃油車製造平台,緊緊圍繞動力傳動、佈置形式展開,邏輯清晰可靠。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比如,MFA,包括轎車和SUV的所有前驅車都使用這個平台;MRA,典型的後驅車平台,couple系列以及轎車的衍生車型都使用這個平台;MHA,不包括G系列的一個SUV平台;MSA,超跑車型的專用平台。上述奔馳造車的“四大天王”,承載了奔馳品牌的驕傲,成為奔馳造車技術的護城河。

當時光流轉到奔馳必須面對新能源造車這門“必修課”時,奔馳的造車平台的邏輯開始混亂起來。

2019年,隨着EQC一併推出的,還有奔馳純電車製造平台——MEA。EQC即出自於MEA,MEA是奔馳口中所謂的純電平台,但EQC偏偏是一款“油改電”產品。

這麼分裂的原因出在哪裏?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問題就出在這個MEA上!

奔馳在打造MEA時,並非另起爐灶,一切重新開始,而是“投機取巧”地選擇了一個傳統燃油車製造平台進行電氣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

具體從“四大天王”中選擇了哪一個呢?奔馳對此一直諱莫如深。

如果從首款車型EQC由GLC演化而來這個角度做出判斷,那麼MEA就應該是以MHA為基底;如果從MEA的技術圖譜來分析,其主要以後驅為主,呈現前+中雙電機,前電機小,中置電機大的特點,MEA應該以MRA為基底。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不管怎樣,MEA算是成了,甚至MEA還兼顧了氫燃料電池版本的生產。

説真的,奔馳也夠“貪”的,好在氫燃料動力電池與市場普及相距甚遠,奔馳這才徹底放棄這一環節,轉而專攻純電。

既然MEA是基於傳統造車平台的改造與升級,那就必然不會一蹴而就。

事實上,早在2018年奔馳大型車項目負責人Michael Kelz就曾公開表示:

奔馳S級純電動版本車型將加入EQ系列,但新車不是現有車型的衍生新能源版本,而是使用MEA模塊化平台打造。屆時,我們將擁有S級的豪華純電動車,但它並不是一輛與現款S級轎車類似的產品。

彼時,Michael Kelz口中所指的“新車”,就是即將亮相的EQS。而MEA平台也被正式提及。所以我們推斷,奔馳打造MEA的具體時間,應該在2018年之前,甚至更早的時間。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2019年,EQC上市,準確地説,它來自於MEA1.0版本。作為奔馳的“試水之作”,鑑於平台改造、升級很不徹底,EQC把“油改電”的氣質,體現得淋漓盡致,市場行情一路看低也成必然。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EQC的折戟,算是奔馳的一記“當頭棒喝”。

自主純電車的崛起,給了奔馳重新認識市場的機會——老的對手並未消失,新的對手已然來臨。

▌奔馳造車,被迫技術分流

顯然,基於MEA的打造不僅要提速,更需要提高標準。

比如,奔馳之前設計的MEA平台下最大電池組配置為100kwh,續航約為680公里。顯然不能滿足市場對長續航的需求,還有充電效率的問題也必須重新考慮,超級快速系統的引入勢在必行。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MEA畢竟以傳統造車平台為底,難逃其侷限性。MEA的可變性、靈活性始終不能盡如人意。

奔馳該怎麼破局?

記得2020年10月的網絡投資會議上,奔馳宣佈,奔馳未來將會推出兩個電動汽車平台:EVA和MMA。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其中,EVA適用於大型轎車和SUV,新車包括EQS、EQE、EQS SUV等;MMA適用於小型和中型純電車的製造,並於2025年開始應用。

至此,此前喧囂一時的MEA平台概念被奔馳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正是EVA和MMA。

答案已經很明朗。在MEA的基礎上,奔馳做出了技術分流:

——大而精的產品歸屬於EVA,小而多的產品歸屬於MMA。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但是,由於此前MEA把更多的技術成果讓渡給了EVA,獲益的EVA迅速量產了EQS。而MMA是“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奔馳基於此的研發還需要時間。到2025年之前的這個技術“空窗期”,奔馳不能只靠EQS撐門面,市場和政策都不會允許。

所以,小型車、中型車範疇的EQA、EQB必須實現量產,但卻不能依靠全新的大型車製造平台EVA,奔馳只能再次回頭,重新啓用MEA。

畢竟,奔馳的技術改進一直在進行,我們可以把量產EQA、EQB的MEA稱之為MEA1.5版本。

但,奔馳更願意把這個概念模糊化。而所謂全新的EVA,本質上就是MEA2.0版本。

客觀地講,造成奔馳之於純電車製造,如此“剪不斷理還亂”的局面,是如奔馳、寶馬等這些傳統造車巨頭在轉型過程中容易犯下的通病。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之前的傳統平台還有用,且放不下;之後的新能源平台造價高,投入巨大,且未來市場很難做出絕對判斷,患得患失成了奔馳擁抱電氣化時代的寫照。

▌EVA平台加持下的EQS到底如何?

在面對奔馳着力完善的EVA平台,當然不能一票否決。

比如EQS大量使用了碳纖維材質,車身重量得到切實減輕;其續航表現也已“登堂入室”,NEDC工況下可達850公里。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這是EVA平台採用最大容量12個模組一共107.8kwh的方形電池所促成的,EQS成為為數不多的電池容量超越100kwh的純電轎車。且在0.2Cd風阻係數的加持下,百公里電耗為14kwh,比Model S略高(13.5 kwh),比小鵬P7略低(14.2 kwh)。

由此來看,EQS的三電系統已經達到了主流水準。如果算上奔馳一貫的內外飾設計水準,EQS大致也就這樣了吧。

儘管EQS用8核CPU,24GB的運行內存,來支撐車機系統的流暢性,以此強調其智能特徵,但這個顯然不能説明主要問題。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弔詭的是,奔馳對EQS的自動輔助駕駛能力,鮮有提及。

即便就算是車機系統流暢,但也並非為純電專屬而來,奔馳自研的MB.OS至少要等到2024年才能上線。

在這個期間亮相的EQS難免不被拿來同蔚來ET7、特斯拉Model S Plaid+作比較,在三電能力堪堪持平的前提下,EQS在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兩個核心領域,較之競品都還呈追趕勢態。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不管是EVA也好,還是2025年之後的MMA也罷,奔馳“處心積慮”打造的技術壁壘必然還將繼續夯實。

但從還要等到2021—2022歲末年初才上市的EQS來看,儘管其代表了最好的奔馳純電車,如果考慮到EQS百萬級的價格,結合產品的實際表現,真的很難説奔馳憑此可以正式入局未來市場。

路漫漫其修遠兮,奔馳當繼續上下而求索。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0 字。

轉載請註明: 左手油改電,右手EQS,奔馳電氣化之路為何如此分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