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俄歐關係被各方關注。歐盟外長理事會22日決定,將對與俄羅斯反對派人士納瓦利內事件有關的俄方人員實施制裁,但沒有公佈具體的人員名單。在此之前,俄羅斯宣佈驅逐三名歐洲國家駐俄外交官,分別來自德國、瑞典、波蘭,原因是他們參加了俄國內的非法抗議活動,歐盟對此強烈不滿。有消息稱,歐盟未來還可能對俄實施新的制裁。俄外長拉夫羅夫為此撂下狠話,稱俄歐關係“不排除完全破裂的可能”。
近期俄歐關係惡化,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納瓦利內事件。在納瓦利內返俄遭逮捕並因違法被判兩年多監禁後,歐盟對俄更加不滿,歐洲各國領導人紛紛呼籲俄釋放納瓦利內,在庭審過程中,歐洲多名外交官到場,意在對俄法院施加壓力。俄多次指責美歐干涉俄內政。
二是美歐關係的調整。拜登執政後,宣佈“美國將重新領導世界”,全力修復特朗普時期出現嚴重裂痕的美歐關係,歐盟對此也十分期待,美歐關係改善勢頭明顯。拜登已中止了美國從德國的撤軍計劃,同時華盛頓正與歐盟協調對俄立場,俄未來將面臨來自西方的更大壓力。
三是烏克蘭危機有再度激化的可能。烏克蘭危機是橫亙在俄歐之間的巨大鴻溝。《明斯克協議》簽署六年來,基本未得到執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上台後,烏俄關係曾出現一些緩和的苗頭,但很快就回歸對抗的常態。近日,烏東形勢再度緊張,對抗的烈度上升。在拜登政府加大對烏克蘭支持的背景下,澤連斯基為提升不斷下滑的支持率,有可能奉行更加激進的反俄政策。而普京在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俄羅斯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拋棄烏東地區。烏東形勢如再度激化,很可能成為俄歐雙方難以跨越的障礙。
自烏克蘭危機後,俄歐關係便一路下滑。七年來,雙方都在反思下一步的俄歐關係怎麼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大國關係加速調整演變,俄歐關係也出現了一些變化的跡象。歐盟是俄最大的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方,2020年對歐貿易佔到俄外貿總額的38%左右,俄需要歐盟的市場與技術。而歐盟在能源安全、反恐、氣候變化、伊核問題等方面都需要與俄合作。在日前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特別視頻會上,默克爾就對俄關係問題公開表態,多年來烏克蘭危機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歐盟與美國應制定共同的跨大西洋對俄議程,一方面提供合作可能,另一方面也要指出差異和分歧。2019年,馬克龍在歐美矛盾加劇之際,稱歐盟將奉行更加自主的外交政策,認為將俄羅斯排擠出歐洲並不符合歐洲的利益,至少法國不會奉行反俄政策,歐盟需要調整對俄政策。
不過,僅有意願和表態並不足以讓俄歐關係走出低谷,除一些現實的障礙之外,俄歐之間還有更加深層的矛盾與分歧。
首先,對全球秩序的看法不同。俄主張世界多極化,力求成為“獨立的力量中心”。近年來歐盟雖強調“戰略自主”,但仍需要美國的“安全保護傘”,因此在很多問題上仍會受美國影響,力求共同維護西方的傳統優勢地位。
其次,俄歐身份認同上的分歧。儘管俄自認為是“歐洲國家”,普京總統在今年的達沃斯講話中,也專門強調俄不論是地理還是文化上,仍是歐洲國家,俄希望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對歐合作,但幾百年來歐洲不少人視俄為“異類”,“恐俄排俄”心理嚴重。
第三,俄歐之間的地緣爭奪。冷戰結束後,俄一度抱有成為“西方大家庭”一員的幻想,但西方以冷戰勝利方自居,對俄居高臨下,繼續實施“弱俄遏俄”政策,推動歐盟與北約雙東擴,壓縮俄戰略空間,加劇雙方地緣爭奪,最終導致了烏克蘭危機的爆發。未來俄歐在摩爾多瓦、白俄羅斯等地的地緣爭奪也不會停止。
正是基於以上一些根本性的分歧,儘管俄歐之間存在着改善關係的基礎與意願,但外界似乎總是看到相反的景象。(作者丁曉星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亞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