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印媒:從一次跨境之旅看中尼深厚聯繫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綜合

印度The Wire網站3月17日文章,原題:一次跨境之旅彰顯尼泊爾與中國的深厚聯繫  在1792年清軍平定廓爾喀之役的地圖上,(尼泊爾)拉蘇瓦加迪口岸(中國一側為吉隆口岸)被稱為“熱索橋”,塵土飛揚是這裏的常態。2015年的地震進一步破壞了當地脆弱的地質環境,山體滑坡時有發生。

脆弱的地質條件並沒有阻礙拉蘇瓦縣變成一個建築工程中心。在靠近中尼邊境的尼泊爾蒂穆爾村,中國一家國有建築集團計劃斥資1.24億元人民幣,在這裏建設陸地口岸(建築)並移交尼方使用,當地土地價格已經大漲。在拉蘇瓦加迪口岸,中國人正在建造一座新的“友誼橋”,以取代地震後安裝的簡易橋。河流的流水聲被淹沒在挖掘機、推土機和鑽機發出的轟鳴聲中。卡車排起綿延數公里的長隊,等待過境進入中國。“有時不得不等待數天”,我的司機克里什納對我説。

我們一行7人跨過中尼邊界。當我們通過簡易橋時,尼中兩國之間的差異從未如此明顯。尼泊爾一側塵土飛揚,中國一側則到處呈現出混凝土建築的有序與時尚。(吉隆口岸的)出入境中心和貨運站是在(2015年)地震後新建的。“中國人有能力建造他們想建的任何東西”,克里什納説。

為我們提供幫助的尼泊爾武裝警察官員告訴中方出入境工作人員,我們一行人都要去(中國一側)“購物”。

我邁出在中國的最初幾步,眼前的空間變化令我驚歎不已。尼泊爾的塵土和嘈雜似乎已成遙遠往事。崎嶇不平的山丘一直是尼泊爾公路車禍頻發的禍根,但在中國這邊,人類工程已經把它們馴服了。出入境大樓後面是一幢三層建築,底層的百貨商店以批發價出售從蚊香到拉薩啤酒在內的各式商品,還有提供中尼兩國美食的餐館。

與我同行的一名尼海關官員在這裏購買了核桃、罐裝果汁、麪條和一些我不認識的商品。就在我們準備返回時,克里什納突然跑進一家商店,買了一包20卷裝的衞生紙。“這裏賣的便宜得多”,他説。我們所有人開始比較商品的價格。那包核桃的售價僅為400尼泊爾盧比(約合22元人民幣),便宜得近乎不要錢;啤酒也是如此,每聽僅100尼泊爾盧比。當我們走進出境大廳時,這次短暫的中國之旅告一段落。走出大廳,我們戴上口罩。穿過那座橋,我們就將回到塵土飛揚的尼泊爾。(作者阿米什·拉吉·穆爾米,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