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抵得過公道在人心嗎
10月25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紀念日。從新中國成立起,中國的“法統”就轉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這件事在世界上還需要一個過程。
↑資料圖:中國代表團團長、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仰天開懷大笑,這個瞬間被相機捕捉,成為了中國上世紀70年代外交成就的定格。
“受阻”
新中國成立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國家就開始在聯合國提出,中國的代表權應當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手裏,因為這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甚至蘇聯為了表示對美國阻撓此事的抗議,長期拒絕出席聯合國安理會。
聯合國大會在1950年通過的第396號關於“聯合國承認會員國代表權問題”的決議,該決議認為如果遇到兩個以上政府都主張代表同一個國家時,應該依照聯合國憲章宗旨原則,經聯合國大會審議通過。
沒有任何懸念,當年9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490號關於“誰應代表中國出席大會問題”的決議,其中又把誰應代表中國出席大會問題,推到了“該問題特別委員會”去了,而在此之前,“中國國民黨政府之代表仍應出席大會,其權利與其他代表所享有者同”。那個“特別委員會”裏,當然坐着滿滿的聽從美國的國家代表。
從1950年到1960年,聯合國大會幾乎每一年都會通過一項有關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權的決議。可是從聯合國第5屆至第15屆大會討論中國代表權的問題,都被美國阻止了。
“變化”
不過,事情總是會起變化的。
新中國成立後,不光是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在第一時間內宣佈承認合法性,中國周邊剛剛從英法殖民統治下掙脱出來,獲得獨立的國家也紛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承認新中國的合法性。一些西方國家也開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僅僅在1950年,瑞典、瑞士、挪威等國家就跟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老牌帝國兼任美國的“特殊關係”盟友——英國在新中國成立剛百天的時候,就派了外交部代辦到北京談判關於建交的問題,只是由於怕激怒美國,中英之間長達20年一直處於“半建交”狀態。
隨着英法殖民帝國的進一步瓦解,許多新獨立的國家在選擇建立外交關係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承認新中國。就連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的法國,也在1964年跟新中國建交。基於這些背景,理所當然的結果就是,在1960到1970年之間聯合國大會上對中國代表權問題的討論,有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中國。
當然,美國在外交安全戰略上很有預見性,也許是看見了在這種趨勢下,新中國越來越強大的影響力將衝破阻礙。也許是防微杜漸,美國利用自己影響力還足夠大的條件,將中國代表權問題從“需要聯合國大會決議”升格成了“重要問題”,變成需要2/3多數。
只是意外的是,美國最後也沒繃住。先是1971年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過了大半年後,美國總統尼克松也公開訪華。到這一步,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徹底放下了心中的顧慮,紛紛與新中國建交。
可即便如此,美國政府一邊在解凍中美關係,另一邊還是提出“雙重代表”方案。可惜,並不如願。
“較量”
1971年9月21日第26屆聯大在紐約開幕,阿爾及利亞等非洲23國提案國用堅決態度和精妙策略在大會總務委員會9月23日的討論中把“中國代表權問題”列入了本屆大會議程的第一項,至於美日等19國“雙重代表權案”則被推到第二項。
基辛格後來在《回憶錄》中嘆息道,“幾乎可以肯定,在我們的雙重代表權案還來不及交付表決之前,北京幾乎就已經被接納加入聯合國了……”
果不其然,10月18日開幕的26屆聯大上,128個成員國中的80個成員國代表在會上發言。非洲提案國和其他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紛紛批評美國的對華政策,指出“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加,聯合國就喪失普遍性;現在是聯合國改正這一歷史性錯誤的時刻;‘強調’美國無視客觀事實,無視偉大中國的存在,製造‘兩個中國’違背歷史潮流。”
10月25日晚,聯大開始表決。首先就美日等22國提出的有關“取消中華民國代表權的任何提議”是“重要問題”的議案進行表決,儘管美國對程序如此嫺熟,又一次想抬出“2/3多數”來阻擋。但這個議案最終以59票反對、55票贊成、15票棄權被否決了。
美國最後一道阻擋中國重返聯合國合法席位的“防火牆”破防了。
如此形勢之下,繼續開始表決阿爾及利亞等非洲23國提案,這個結果自然毫無懸念。最後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予以通過。聯合國歷史上著名的2758號決議從此誕生。
儘管如此,我們也該注意到,幾乎全部歐洲國家都投了贊成票,美洲國家也有近半數投了贊成票。這可能也是美國第一次在聯合國投票表決中遭受的挫敗。
誠然,今天的美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很強大,仍有不少國家會看美國的眼色。但是,這一切抵得過公道在人心嗎?
作者 千里巖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