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近年來人口出生率下降,為什麼?怎麼辦?一文了解!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綜合

最新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鑑2021》顯示,2020年全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而同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1.45‰。這是否意味着人口負增長將提前來臨?如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受經濟社會環境變化、生育養育子女的直接和間接成本攀升、勞動就業形態發生改變等綜合因素影響,近些年我國居民對婚姻和生育的觀念以及相關行為正在發生變化,晚婚、晚育、不婚、不育人羣逐漸增多,疊加育齡人口規模下降,導致我國近些年的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馮文猛説。

近年來,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人口出生率持續位於低位水平,低人口出生率已成為全球多國人口發展的普遍趨勢。馮文猛説,未來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生活方式和婚育觀念轉變,我國人口出生率可能會在較長時間內維持低位。

不過,馮文猛説,判斷人口是否進入負增長,取決於人口出生數和死亡數之比。從長期來看,人口出生率在維持低位之時,隨着醫療水平進步及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人口死亡率往往也將維持在低位。僅憑2020年這一年人口出生數據,現在還很難説中國人口負增長已提前來臨。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有關調查,我國育齡婦女的生育意願子女數為1.8,只要做好相應的支持措施,實際存在的生育潛力就能發揮出來。”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此前表示。

記者採訪多位專家表示,當前,我國人口總量仍居世界第一,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人口總量會保持在14億人以上。

“也要看到,這兩年的人口走勢除了受到生育觀念變化等長期因素影響外,疫情也對人口發展趨勢帶來了不確定性,如何儘快克服疫情影響,保障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也是當務之急。”馮文猛説。

低人口自然增長率暴露出我國人口發展壓力,與此同時,我國人口結構性問題也進一步突顯。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人口老齡化逐步加速。與2010年相比,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0多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比重為18.70%,與2010年相比上升5.44個百分點。

人口問題始終是“國之大者”,處理好人口規模和結構的關係至關重要。

面對新時期人口發展形勢和人口變化趨勢,“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今年7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實施三孩生育政策。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培安認為,“生好小”和“養好老”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當前,既要落實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也要實施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探索實施父母育兒假,依託社區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健全老齡工作政策、制度和工作機制,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發力,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馮文猛説,從長期來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進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尤其要儘可能降低生育、養育和教育成本,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二是要創造條件,穩步推進延遲退休等政策改革,鼓勵中老年人更好發揮作用;三是要提升國民教育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素質,挖掘人才紅利。

“未來,應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高度和國家中長期發展層面謀劃人口發展,以系統思維和整體佈局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口要素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加快構建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人口發展格局。”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陳功説。

(cqh來源:新華社)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