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中國 | 蔡昉:怎樣理解“十四五”?重點把握四個“新”
導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近期為《中國日報》旗下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解讀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從整體上把握這一中長期發展建議,應重點着眼四個“新”字,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目標、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中國的這一新規劃、新願景也將令世界獲得更多發展機遇。中國將持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引擎,有力推動全球消費,創造大規模投資需求,並藉助“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國際第三方市場合作。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一個相關的問題是:世界經濟和國際企業界將如何從中國“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獲益?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簡要地瞭解一下中國這個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突出亮點。
從整體上把握中共中央關於“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建議,可以着眼於四個“新”字,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目標、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0年對於中國來説極其重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主要標誌包括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城鄉居民收入總體上比2010年提高一倍,以及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等一系列社會經濟指標的關鍵性改進。隨着這一任務的完成,中國將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即在2035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以説,由此進入新發展階段。
在新徵程中,中國將面臨各種挑戰,皆屬於發展中的困難和“成長的煩惱”。五中全會特別突出講到的是複雜多變的發展外部環境和國內發展變化帶來的新問題。挑戰和機遇並存,只要正確應對,挑戰便可以轉化為機遇。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五中全會確定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以及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按照慣例,人們期望全會對兩個時間段提出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定量增長的預期性要求。實際上,權威部門也進行了測算,認為中國經濟完全有希望、有潛力保持長期平穩發展,到“十四五”末達到現行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
不過,《建議》對於發展目標採取了以定性表述為主、藴含定量的方式,這主要是出於三方面的考量:第一,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着不確定性和風險隱患;第二,在新發展階段,應該更關注發展質量;第三,全會着眼於大方向和大戰略,具體的部署可以在政府的規劃綱要中做出。
考慮到今後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和人口增長情況,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在2021-2035年期間,人均GDP年均潛在增長率為4.81%,呈現前期較快並隨時間減慢的趨勢。也就是説,按照這個增長速度,預計中國實際人均GDP在2025年將達到13852美元,超過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家門檻(約12000美元),2035年達到21731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三分位中間組的門檻(約23000美元)。
有諸多的因素可能使中國人均收入的實際增長率偏離這個預測,其中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2020年顯然不能實現預期的增長率,隨後一到兩年也存在着不確定性。但有利的因素是,研究表明,諸多關鍵領域的改革可以帶來改革紅利,顯著提高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正在加速從高速度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增長速度將繼續2012年以來的下行趨勢,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這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必須得到顯著提升。
新發展理念包含五個方面,完整定義了什麼是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強調把經濟增長的引擎從要素投入轉向生產率提高;協調發展着眼於改善諸如城鄉之間,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出口、投資和消費需求“三套車”之間等一系列平衡關係;綠色發展着眼於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資源可持續性等方面的挑戰;開放發展表明了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化的決心;共享發展是對解決諸如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等問題的部署。此外,全會還特別強調了統籌發展和安全。
圖片來源:新華社
五中全會提出的全新建議之一,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格局並不意味着中國既有發展導向的偏移,而是更加註重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政策之間的協調與相互促進,合理平衡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關係,以及出口、投資和消費需求之間的關係。
“雙循環”的必要性既是世界經濟大環境決定的,也是中國自身發展變化所要求的。在世界經濟陷入以低通脹、低利率、低增長為特徵的“長期停滯”狀態的同時,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從兩個方面給經濟增長帶來嚴峻的挑戰。
首先是供給側衝擊。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進入負增長,導致勞動力短缺、人力資本改善減速、資本回報率下降,以及勞動力流動帶來的生產率提高速度減慢,導致中國潛在增長能力和實際增長率下降。
其次是需求側衝擊。預計中國總人口將在2025-2030年期間達到峯值,並開始負增長。根據國際教訓,這將產生投資和消費需求雙雙降低的傾向,加大中國實現潛在增長率的難度。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調整,應要麼有助於應對供給側挑戰,要麼有助於應對需求側挑戰,或者具有雙重效果。首先,深化國資國企、金融體制、教育和培訓體制以及勞動力市場等領域的改革,有助於提高潛在增長率,應對供給側挑戰。其次,諸如降低關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機制等政策,都有利於擴大出口、促進投資和刺激消費,是需求側政策。第三,旨在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户籍制度改革,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勞動參與率和促進勞動力流動,提高潛在增長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提高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家庭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來擴大消費。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既可以保持世界領先的增長速度,也可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其他開放經濟體和世界經濟整體可以更充分地從中國經濟增長的溢出效應中獲益,國際工商界也可以獲得更多機會,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
世界首先將從“中國引擎”中獲益。2010-2019年期間,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8.9%。目前中國GDP在世界佔比為16.4%,即便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也會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或動力源。
其次,世界將從“中國市場”中獲益。中國最終消費目前在全球佔比僅為12.1%,低於大多數主要經濟體,但消費總額的增長率卻是世界最快的。中國擁有14億人口總規模和超過4億中等收入羣體,將成為極為重要的全球消費者。
第三,世界將從“中國建設”中獲益。各種旨在通過揚長補短,均衡區域發展水平的戰略,以及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將創造多個新增長極和增長點,產生大規模投資需求。
最後,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將繼續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拓展第三方市場合作,為各國投資者創造更多參與機會。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本文英文版標題為 "New stage, new goals"
責編 | 布英娜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