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地就醫結算、集採、罕見病保障……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醫保清單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
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 徐婷婷 邱越
閲讀提要:
“我一直關注各方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反應,代表委員和網民紛紛表示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有的説拿出了實在管用的硬舉措,還出台了很多政策大禮包。可以説是一個求真務實、催人奮進的報告。”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在3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吹風會上指出。
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關注到,在中國政府網發佈的《政府工作報告裏的民生好消息》中,其中前三條均與醫療保障相關,其中包括:完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辦法、實現全國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推進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
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已覆蓋全國,年底前基本實現全國醫保用藥範圍統一
來自江西的何工(化名),是一名在講台上站了30多年的退休教師。2021年10月,雙眼白內障已無法正常地生活。由於家人都在北京工作,於是只能跨越1500公里來到北京接受治療。
原本以為在異地無法使用醫保的何工,在順利接受完手術後,當日就直接刷醫保卡實現了異地報銷。“感謝給了我又一次光明”,走出醫院的那一刻,何爺爺高興地説。
根據國家醫保局醫保事業管理中心負責人隆學文3月8日接受新華社專訪透露的數據,目前,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已經覆蓋全國所有省份、所有統籌地區、各類參保人員和主要外出人員。門診費用累計結算人次已經突破1000萬。
江西省南昌市醫保局異地服務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針對退休後在外地定居的市民,目前只要辦理異地安置手續,就可以在新定居城市使用醫保卡在聯網醫院正常就診,報銷比例參照新定居城市當地的報銷政策。“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很多的三甲醫院和社區醫院,都可以實現異地就醫並結算。”
57歲的王安(化名)正在江西南昌辦理醫保異地安置的手續。王安還提出了一個擔心,“聽説各地的醫保目錄並不完全一樣,不知道未來會不會影響我開藥報銷。”
南昌市醫保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户端記者,“目前絕大多數患者使用的藥物都是國家醫保目錄中的,這個目錄在全國都是統一的,但前些年由於各地區不同疾病的發病率不同,因此還制定了地方醫保目錄,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對該目錄進行清退,未來將逐步實現全國醫保目錄的基本統一,這的確還需要時間。”
根據《“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要求,2022年實現全國基本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目前,各省正逐步進行醫保目錄進行調出或消化工作。例如,青海省醫保局發佈的關於印發青海省增補藥品消化目錄的通知明確,2022年將調出剩餘的98個品種,並從2023年1月1日起停止醫保、工傷保險報付。
3月3日,安徽省醫保局發佈《安徽省原省級增補乙類藥品2022年消化品種公示》,公告顯示, 擬將賴氨匹林、香菇多糖、吡諾克辛等83個藥品調出醫保目錄。
“關鍵就是要將全國的就診系統和醫保系統打通,實現全國聯網,才能真正暢通異地結算。目前省級醫保系統才剛剛接入全國醫保系統,未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南昌市醫保局工作人員説。
“針對跨省結算政策分散、管理服務地區差異性大的問題,將出台基本醫保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管理辦法。”隆學文説,進一步統一住院、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規則和流程,並在2022年底前基本實現全國醫保用藥範圍的統一。
集採節約費用2600億元!推進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勞動模範、合肥豐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調度員李小莉在朋友圈裏發佈了一條消息,語氣中難掩興奮:2021年兩會期間,提交的《關於規範種植牙材料費用集採並將其治療和服務費用盡可能納入醫保的建議》,得到國家醫療保障局回應。
提出此條建議的李小莉有着切身的感受。2021年1月,因牙疼去醫院就診,診斷後建議她種植3顆牙齒,但高達7萬元的費用讓她望而卻步。隨後,李小莉開始了對醫院和牙科診所的調研,調研後發現,口腔治療門診平均每天接待患者約30位,平均一顆種植牙治療費用在6000元~25000元之間。
讓李小莉倍感揪心的種植牙費用,國家醫保局也已提上日程。國家醫保局在給李小莉的答覆中指出:已廣泛聽取了臨牀、企業和各地意見,種植牙集採方案已經基本成熟,將爭取今年上半年在部分地區落地。
種植牙納入集採,是推進集採提速擴面的信號之一。根據國家醫保局2月11日公佈的數據,從三年的改革累計成果來看,國家組織集採節約費用2600億元以上。如今,集採正在加速擴面。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在國務院例行吹風會上透露,力爭到2022年底,通過國家組織和省級聯盟採購,實現平均每個省覆蓋350個以上的藥品品種,高值醫用耗材品種達到5個以上。
“肯定是好事!”在談到藥品集採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方來英告訴記者。他向記者舉例説,從醫保基金的角度來看,原來100元只能支付兩盒的醫保基金,價格調整後能夠支付三盒或四盒,節約下來的資金也能逐步覆蓋更多的藥物。
與此同時,集採在推進的過程中,仍在探索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機制。“今後集採更重要的是規則,不同招標標的的特點非常複雜,需要符合產品質量的要求,又要符合臨牀需要,又要切實讓企業、患者能夠共享改革的成果”。陳金甫説。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衞生政策與管理系主任吳明告訴記者,關鍵是要有足夠的回報,這決定了醫藥創新動力,涉及到從研發、註冊審批,專利保護、定價、醫保準入和支付、採購、進入醫院以及使用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告訴記者,在國際上有“十年十億美元”才能開發出一個創新藥、創新藥投資具有“九死一生”風險的説法。如果創新藥物一上市就面臨着無法獲得高投資、高風險帶來的高回報狀況,則必將極大挫傷風險投資的熱情和科技創新的激情。
呂紅兵建議,制定更為詳細的有利於充分保護和推進我國自主創新藥品研究和開發的“集採”政策細則,對於符合前沿創新技術的企業自主研發新藥,特別是生物醫藥,給予較長的容忍期,由企業自主決定是否進入集中採購目錄以及進入集中採購目錄的價格折扣空間,以鼓勵更多的市場主體投資創新藥發展。
40多種罕見病用藥已納入醫保,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
2022年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教授丁潔連續關注罕見病的第十五個年頭。
今年有兩個好消息讓她信心倍增:一是加強罕見病用藥保障繼2019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後,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及。二是已有罕見病藥物通過國家醫保談判進入了醫保目錄。
2022年開年第一天,對於5歲的脊髓性肌萎縮症(SMA)患兒小希(化名)而言同樣是意義非凡的一天。5毫升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以醫保報銷後的價格注入了她的體內。
小希的媽媽王菲菲(化名)告訴記者,自從2018年4月確診以來,到2020年7月才開始注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花了140萬買了兩針,加上企業贈藥,至今一共打了7針。刨去我們購買的商業保險給報銷的金額,這一年半我們自費的部分大約是26萬元。這對我們普通工薪家庭來説簡直是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我們喘不過氣”。
北京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呂俊蘭告訴記者,“在兩年前諾西那生鈉還沒有上市時,我只能對所有確診SMA的患兒家長説這個病沒法治。作為一名醫生,只能看着自己的患者慢慢枯萎,那種感覺是十分無力的。如今,終於可以回答患兒家長:現在不僅有藥了,而且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進入醫保後,患者首年自付費用在4萬左右,從第二年開始,每年自付約2萬即可”。
據國家醫保局9月對於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的答覆顯示,此前已有40多種罕見病用藥納入醫保。
與此同時,針對罕見病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的呼聲,方來英建議,光靠國家醫保可能不太現實,在思考如何讓患者更早地得到這些服務時,可以發動社會的力量,考慮把國家醫保、商業保險、各種慈善基金、公益組織等進行統籌設計,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補充,使得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夠最快地造福於普通患者,這需要新的政策設計。
近期,多地建立的普惠型健康商業保險“惠民保”。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共有23省82個地區179個地市111款產品上線,累計超過4000萬人參保,保費收入50億元。截止2021年5月,共推出140款產品,覆蓋26個省份,其中有64款含罕見病藥品,其中12款含國家基本藥品目錄的罕見病高值藥品。
丁潔建議,將罕見病高值藥品納入地方的普惠型商業健康保險。作為普惠型民生保障的措施的惠民保,定位為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目錄之外的重特大疾病的補充支付,目前在高值罕見病藥品未能進入醫保藥品目錄的情況下,應該積極探索高值罕見病藥品進入各地方的普惠型商業健康保險。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教授建議,注重頂層設計宏觀政策引導,比如在國家層面成立普惠險部際聯席會,綜合性地指導地方開展試點工作;同時,鼓勵地方有序先行先試,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多元籌資方式。罕見病保障操作模式上應確保所有利益相關主體能持續參與,確保各主體各司其職,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罕見病患者的生存質量和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