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一、線路展示:

(1)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2)謝創故居→(3)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鶴山宅梧餘氏宗祠→(4)禤榮故居→(5)林基路紅色教育基地。

本線路通過參觀江門青年運動先鋒的烈士陵園、烈士紀念碑和故居,展現革命先烈們的滿腔熱血、對人民的赤膽忠心,深刻感受他們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奉獻精神。

二、路線實踐點展示:

(1)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江門,開平市百合鎮茅岡村委會茅岡墟(國道G325線旁)):紀念週文雍、陳鐵軍兩位烈士的革命事蹟。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館外景)

1922年秋,周文雍考上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機械科,受革命思想影響,積極參加學生羣眾的革命活動。期間,他結識了廣州學生運動的領袖阮嘯仙、劉爾崧、周其鑑等。在他們的影響下,周文雍於1923年5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1月,周文雍被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同時擔任廣州起義工人赤衞隊總指揮,組織工人秘密武裝。

陳鐵軍受黨的派遣,給周文雍當助手,協助他積極籌備廣州起義。周文雍與陳鐵軍以“夫妻”名義作掩護,開始建立秘密聯絡機關。廣州起義失敗後,周文雍率領部分起義武裝撤離廣州,輾轉到香港。1928年1月,周文雍化裝成華僑商人,與陳鐵軍再次假扮夫妻,重返廣州,重建黨的組織。同年2月2日,由於叛徒出賣,周文雍和陳鐵軍同時被捕。在獄中,他們遭受酷刑,但始終堅貞不屈。周文雍寫下了“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羣裂”的不朽詩作。同年2月6日,周文雍、陳鐵軍在廣州紅花崗英勇就義。2009年9月,在中宣部、中組部等11個部門聯合舉辦的評選活動中,周文雍和陳鐵軍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為緬懷周文雍、陳鐵軍這對鐵骨錚錚、視死如歸的革命伴侶,1957年,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碑由政府出資修建,1958年建成。1999年,政府出資重建紀念碑,並興建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2012年起投資2800萬元逐步完善了各項配套設施。陵園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49平方米,悼念廣場3708平方米,綠化面積7828平方米。陵園坐南向北,北靠325國道,建有牌坊、紀念碑、紀念館、紀念亭、塑像、悼念廣場以及零散烈士墓集中保護區等紀念設施。

陵園內,在20多米高的平台上建有高31.6米的紀念碑,碑上鐫刻葉選平的題詞“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碑”,碑座正面鐫刻的碑文上記錄着兩位烈士的革命事蹟。左面刻着陳鐵軍烈士的箴言:“一個革命者應該學習古今中外偉大人物的高貴品質和英雄氣概。”右面刻着周文雍烈士就義前寫的著名詩句:“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羣裂。”紀念碑前建有四個步級平台,步級中央鐫刻着“浩氣長存”,兩旁栽種着花卉和松樹,林蔭婆裟,形成一處園林景觀。

紀念館用聲光電化等現代科技手段和建築美術新工藝運用到布展陳列之中,融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為一體,通過漆畫、銅版畫、浮雕、立雕等各種新穎工藝手法,插入照片、圖畫,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再配以聲、電、光等現代科技手段,增強了知識性和趣味性,深化了宣傳教育功能,使到來瞻仰參觀的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都受到深刻的正能量教育。

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碑於1989年10月被廣東省民政廳公佈為廣東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於2016年9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2019年7月被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9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公佈為廣東省黨員教育基地;2019年9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8月被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紅色旅遊示範基地。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周文雍、陳鐵軍雕像)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碑)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館內展覽)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周文雍故居(周文雍故居位於江門市開平市百合鎮茅岡村)

周文雍故居為面闊三間磚木結構,面積73.15平方米,是清代建築,90年代初期維修後,被列入開平市文物保護單位。於1983年3月被開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開平縣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4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謝創故居(江門,開平市塘口鎮以敬村委會慶民村):紀念愛國華僑謝創光榮的革命事蹟。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謝創故居內景)

謝創(1905—1995),1905年出生於開平塘口以敬慶民村一個華僑家庭。謝創18歲赴美國,跟隨父親經商。1928年在美國加入共產黨,並組織各種工人鬥爭,曾因此兩次入獄,最後被驅逐出境。1932年在美國共產黨的保送下,謝創赴莫斯科的列寧學院學習,後轉為中共黨員。1935年受共產國際派遣回國後,在家鄉以敬村組織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經歷艱辛曲折的鬥爭,最後與廣州市委外縣工作委員會聯繫上,經組織的調查與鑑別,謝創恢復了中國共產黨員的身份,並受命回家鄉建立黨組織。1937年8月18日,中共黨員謝創、關山、胡劍魁、周晃4人,在中山樓(謝創家)秘密召開會議,按照上級指示精神,決定成立“中共開平縣特別支部”。會上,選出謝創為特支書記,關山為組織委員,胡劍魁為宣傳委員,周晃為支委,中山樓作為特支機關所在地和革命活動據點。從此,開平恢復了黨組織的領導。

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根據廣東省委的決定和部署,由羅範羣、馮燊等人組建中共廣東西南特委(後改為中區特委)並遷往開平,將特委機關設在中山樓,當時謝創為特委委員。1939年5月,中區特委在此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中區特委委員及所屬各縣縣委負責人20多人蔘加,由特委書記羅範羣主持,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文彬在會上傳達中共中央第六屆六中全會的精神。

謝創故居於2020年8月被中共江門市委組織部公佈為江門市黨員教育基地;2019年7月被開平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公佈為開平市青少年黨史國史教育基地;2019年7月被塘口鎮政府公佈為紅色教育基地。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會議場景重設)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謝創雕像)

(3)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鶴山宅梧餘氏宗祠(江門,鶴山市宅梧鎮靖村村委會從新下村):紀念僑鄉青年積極抗日的革命事蹟。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是抗日戰爭時期,經中共中央批准,在粵中地區建立的一支黨領導的抗日人民武裝,是我軍歷史上最早使用“人民解放軍”稱謂的部隊。這支部隊的成立地就在這裏 --鶴山市宅梧鎮靖村餘氏宗祠。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五邑地區黨的組織紛紛重建,領導抗日救亡鬥爭。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當局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抗日團體被勒令解散,共產黨組織的活動遭到限制、打擊,粵中地區的抗戰出現了嚴峻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黨組織被迫轉入地下,廣泛發動人民羣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游擊戰爭,逐步建立了一批地方抗日武裝,在軍事上積蓄了力量。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為了扭轉粵中地區的抗日武裝鬥爭形勢,1944年8月,中共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在深圳寶安大鵬半島土洋村舉行聯席會議(即土洋會議),要求粵中區首先求得普遍發展,然後向西江、粵桂邊及向南路前進,並佈置珠江地區抽調主力,挺進粵中,以加快粵中區抗日武裝鬥爭的發展。

按照土洋會議部署,1944年10月20日,由南番中順游擊區指揮部抽調主力組建的“中區縱隊”500多人,在林鏘雲、羅範羣、謝斌、謝立全、劉田夫等率領下,從中山縣五桂山抗日根據地出發,挺進粵中地區。於1944年11月上旬抵達鶴山宅梧,以皂幕山區為中心,開闢新的抗日遊擊區,建立活動基地,為繼續向西發展打下基礎。

1944年11月11日,中共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員會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對珠江、中區兩地的抗日人民武裝進行統一調整:在珠江地區,成立“珠江縱隊”;在粵中地區,另成立軍分委,組成指揮部規模,在主力活動區敵後前線,用人民解放軍名義,樹獨立旗幟。1944年期間,粵中地區建立起了三支地方武裝,分別是:新鶴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二大隊、高明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台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四大隊。中區縱隊與這三支地方武裝相結合,並進行改編,於1945年1月20日,在駐地鶴山宅梧餘氏宗祠,向社會各階層發出《通電》,宣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正式成立。梁鴻鈞為司令員,羅範羣為政治委員,謝立全為參謀長,劉田夫為政治部主任。

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後,堅決貫徹執行上級關於“向西發展”的戰略部署,採取挺出外線和堅持內線相結合的鬥爭方針,在粵中地區高舉抗日旗幟,緊緊依靠當地黨組織和人民羣眾,堅決反擊國民黨頑軍猖狂“追剿”的同時,積極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主動打擊、伏擊日偽軍。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克服重重艱險,將部隊發展至6個團、1個獨立營的規模,共約1400餘人,先後對日偽軍作戰15次,斃傷俘敵200多人,擊沉日軍運輸船2艘,牽制日軍兵力5000餘人,成為粵中區抗戰的一面旗幟,有力配合了全省的抗日鬥爭,為粵中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6年6月,根據國共兩黨簽訂的《雙十協定》等有關協議,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和粵中黨組織抽調了105名領導、幹部,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煙台解放區,留下140多名武裝骨幹在粵中各地堅持隱蔽鬥爭,其餘人員復員。在解放戰爭期間,以留下的武裝骨幹為基礎,迅速重建粵中人民武裝,並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

1995年7月,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被江門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江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中共江門市委公佈為江門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1年,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6年,被中共江門市委組織部公佈為江門市黨員教育基地。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4)禤榮故居(江門,恩平市聖堂鎮水塘村委會下隔巷村):紀念禤榮烈士的革命事蹟。

該故居始建於1935年,坐南向北,磚木結構,佔地總面積112.3平方米。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禤榮故居於2012年1月被定為恩平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完成重修。重修之後的禤榮故居,在保留建築原貌的基礎上,增設了一批歷史圖片、資料以及禤榮生前所用物品,全面展示禤榮生平事蹟,成為廣大黨員幹部瞭解這位革命先烈光榮一生的重要場所。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推開禤榮故居的大門,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禤榮的人形立牌。他揹着手,身姿挺拔,眼睛堅定地看向前方。“淡泊名利守黨性”幾個大字的上方,是一幅禤榮開懷大笑的照片。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走進裏屋,大廳和房間都被用於展示禤榮的生平事蹟,包括禤榮領導恩平農民運動、積極參加工人運動、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等內容。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圖片、一段段生動的文字,瞬間將人帶回那個戰火紛飛,充滿理想和信念的年代。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領導恩平農民運動

禤榮是恩平農民運動的領袖,在他的直接領導下,恩平第一個農民協會——長安農會於1926年6月成立。1927年,他和中共五邑地委委員王堅淮、王士烈組織發動了恩平“九·一五”農民武裝起義,向恩平的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

1925年9月13日,省農民協會和省港罷工委員會派遣恩平籍海員工人禤榮、梁振三、梁康等回恩平領導農民運動。1926年2月,禤榮等人在聖堂圩廣萬祥店召開恩平縣各階層羣眾代表會議,籌備成立農民協會,同年6月,恩平第一個農民協會——長安農會誕生。隨後,恩平縣的農民協會發展到70多個,有農會會員近一萬人,農民運動的革命烈火燃遍全縣。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為貫徹中共中央“八·七”會議關於舉行秋收起義,實行土地革命,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1927年9月15日,在中共五邑地委的領導下,派出地委委員王堅淮、王士烈和恩平縣農民協會負責人禤榮一起,領導了恩平農民武裝起義。由於準備不足、組織不夠嚴密,匆忙執仗,兵械懸殊,起義最終失敗。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農民無比英勇的戰鬥精神,給了恩平人民新的鼓舞。起義的許多自衞軍戰士和保留下來的武裝力量,繼續為恩平革命事業頑強戰鬥,成為恩平黨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革命火種,也為中國共產黨在恩平建立組織打下了羣眾基礎。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省港大罷工

此外,禤榮還長期從事工人運動,參加過1925年省港大罷工和1927年廣州起義,為中國工人運動作出了積極貢獻。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圖:廣州起義)

協助組織安全轉移白求恩

偉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曉。接待並護送白求恩來華參加抗日活動的人,正是禤榮。

1938年1月,禤榮在香港海員工委會工作期間,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受國際共產主義派遣來中國戰地服務。禤榮有着非常豐富的戰鬥經驗,中共地下組織安排他與一位姓蔡的工友負責白求恩在香港的接待、保護工作。

白求恩和美國外科醫生帕爾森斯帶着藥品和器材,從温哥華乘坐“亞洲皇后”海輪抵達香港的時候,禤榮已在碼頭等候他。白求恩知道禤榮是黨組織派來的人時,緊緊握住他的手,熱情而激動地説:“我真的到達中國了!”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圖:白求恩救治傷者)

禤榮把白求恩安置在一個由愛國同胞開設的小旅館裏,並派人時刻守護旅館,保障白求恩的安全。隨後,禤榮到十八集團軍駐香港辦事處彙報情況。四天後,禤榮找到了兩輛由美國華僑送給十八集團軍的小汽車。他先把白求恩送到旺角,再搭乘另一輛車,護送白求恩到內地。

啓示

淡泊名利守黨性

“他沒有宣揚過自己做的事情,一直都很謙虛。”禤榮的兒子禤炎九説。在禤炎九的印象中,父親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很少和家人談論工作,更不會炫耀自己做過的那些豐功偉績。

禤榮90歲高齡的時候,一次去醫院檢查身體需要照X光,發現體內還留存着兩顆子彈。“父親到恩平組織開展農民運動的時候,曾在村裏遭遇過一次國民黨反動派的襲擊,身中五顆子彈。當時,是村裏的‘土醫生’幫他治療的,只取出了三顆子彈。剩下的其中一顆在左邊腋窩下,因為不影響生活工作,一直沒有取出來。另外一顆在腰間,一直沒有被發現,連父親自己都不知道。”禤炎九説。

這兩個子彈,就像是兩個戰鬥勳章,陪伴着禤榮走過了光輝一生。

禤炎九説,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父親都是一個勤懇認真又和善的人。工作中,禤榮總是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平易近人。白求恩在香港停留期間,禤榮不僅盡職盡責做好保護工作,還積極幫助白求恩購買醫療器材和藥品,甚至幫忙砍價。生活中,禤榮既是一個嚴父,也是一個慈父。他對子女要求嚴格,但又非常和藹可親,回到家中還會主動幫忙做家務。他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把“愛”融入到生活之中,為實現祖國的強國夢添磚蓋瓦。

“做一個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這是印在禤榮故居牆上的一行字,也是禤榮家祖傳的家訓。禤榮用為黨和人民而奮鬥的光輝一生,躬身踐行了這句話。

(5)林基路紅色教育基地(江門,台山市都斛鎮):紀念林基路烈士的革命事蹟。

林基路紅色教育基地位於廣東省台山市都斛鎮,由林基路紀念公園、林基路故居、林基路生平事蹟展館三處共同組成。

林基路紀念公園建成於2007年,坐落於大綱村村口,佔地面積約2940平方米。園內建有林基路烈士紀念碑和紀念亭。紀念碑矗立在公園中央,佔地面積約80平方米,正面刻着“林基路烈士紀念碑”。紀念亭位於紀念碑後面,佔地面積約20平方米,高7.45米,亭內鑲有林基路烈士遺照,下刻有《囚徒歌》全詩,公園兩旁以六個宣傳欄陳展林基路一生的革命事蹟。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林基路紀念公園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林基路烈士和《囚徒歌》

林基路故居位於大綱村內,是傳統的青磚瓦頂房,最初經簡單修葺後,陳列了林基路照片及報刊等相關資料,展現其短暫而光輝的一生。2018年,都斛鎮對故居進行“修舊如舊”的修復,根據林基路後人的回憶,結合舊式傢俱恢復客廳、卧室、廚房等場所,還原林基路烈士生前居住的室內陳設舊貌。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林基路故居

林基路生平事蹟展館建於林基路小時候就讀的書塾——榮參書室原址,於2018年以“修舊如舊”方式重建成林基路生平事蹟展館,2019年7月竣工並對外開放。紀念館樓高兩層,以青磚民房為基調進行設計,與村內民居格調相互交融,面積215平方米。首層中央佇立着林基路銅像。館內設有“共產黨人的楷模——林基路生平事蹟展”,展覽以時間為序,選取反映林基路生平事蹟的歷史珍照、文獻資料,以“年少有志走向革命”“留學東京革命先鋒”“統戰新疆勤政為民”“血灑天山不朽豐碑”四個篇章全面展示林基路對黨忠誠、獻身革命的一生,弘揚以“堅定信念、甘於奉獻、艱苦奮鬥、善處逆境”為主要內涵的林基路精神。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林基路生平事蹟展館

林基路原名林為樑,1916年4月17日出生於台山都斛大綱村。1928年就讀於台山任遠中學,主編校刊《駱駝》,常發表針砭時弊的文章。1931年7月從任遠中學畢業後,先後求學於廣州、上海,投身於進步學生運動。“九一八”事變後,撰寫文章《只有一戰》,刊登於校刊《駱駝》,大聲疾呼全國人民起來抗戰。1933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及外圍組織--中國反帝大同盟,並加入左聯。1934年春,經上海地下黨組織批准,赴日本東京,進入明治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曾創辦《東流》、《雜文》(後改名《質文》)、《詩歌》等進步雜誌。1935年8月,從日本回到上海彙報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9月,在東京成立了東京中國文化支部(即中共東京支部),並任支部書記,積極組織留日學生開展革命運動。1937年6月,經黨組織同意從日本回到上海。9月赴延安,進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38年2月,受黨中央派遣到新疆工作。

林基路在新疆先後擔任新疆學院教務長、阿克蘇行政區教育局局長、庫車縣縣長、烏什縣縣長等職務。在新疆艱苦的環境中林基路始終牢記黨的教誨,堅定地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各民族促發展,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尤其是擔任庫車縣縣長的近兩年時間裏,他緊密聯繫羣眾,改變政府作風;精簡機構,改革吏治,懲治奸商;堅決廢除包税制,減輕人民負擔;組織興修水利、修路築橋,鼓勵農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改善百姓生活;還大力興辦教育事業,建立養老院和孤兒院等等。他以求真務實和真抓實幹的精神開展工作,以敢於碰硬和一抓到底的堅定決心肅清社會毒瘤,深受庫車人民愛戴,被尊稱為“林青天”。

林基路的勤政為民引起了新疆軍閥盛世才的不滿。1942年9月,林基路被盛世才軟禁,繼而被投進監獄。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殘酷折磨,他始終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寫下了氣壯山河的《囚徒歌》:“擲我們的頭顱,奠築自由的金字塔,灑我們的熱血,染成紅旗,萬載飄揚!”1943年9月27日,林基路與陳潭秋、毛澤民一起慘遭敵人秘密殺害,年僅 27 歲。

(團廣東省江門市委員會供稿)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450 字。

轉載請註明: 【青運史】重温僑鄉青運事蹟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