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和他的家庭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會影響每一個人的一生。” 在孩子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形成的十幾年裏,家庭環境薰陶往往佔着決定性作用。家庭如果是這兩種模式的話,那麼在這種家庭下成長的孩子很難有出息,父母應該給及時改正。
1. 父母總是互相埋怨,互相推卸責任,經常吵架的家庭
這類父母往往缺少感情基礎,孩子生活在這樣的條件下,自然性格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根據一位知乎網友的經歷,他的父母都是70後,通過相親結婚,他的母親在當時因為屬於晚婚。夫妻感情基礎淡薄,因為頭胎是個女兒,公婆重男輕女的思想導致母親更加不受重視,在連生了三個女兒之後,才出生了弟弟。孩子多價值沒有生活固定來源,父親性格老實懦弱固執,思想不上進;母親性子急,愛好好面子,愛抱怨,喜歡規劃,從他小時候就喜歡抱怨她之類…他們姐弟三個從小就是聽着父母吵架互相抱怨長大,導致三個孩子的思維上一直出現弊端。
身為二女兒的她,因為弟弟受到的偏愛,經常與母親因為小事吵架,感覺自己是多餘的,因為弟弟才帶到這個世界上的。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他長大成人,每次看到父他們吵架抱怨,還是覺得人生很黑暗。在以後與別人交流中謹小慎微,生怕得罪,因為活着才活着,負起自己的責任,想死又不敢死。和男朋友相處有問題不知道怎麼溝通,總是討好別人,盡力滿足別人的需求,自己的需求不敢提。要不是因為到了年齡需要結婚,他覺得他只適合自己一個人過,一個人老死。
2. 父母對於孩子過度寵愛放縱,不加管教或極少管教的家庭
父母親的溺愛行為是一切都要滿足孩子的要求,即使是不合理,也會極力去滿足,把孩子放在一個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一切都服務於孩子,圍繞着孩子滿足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和慾望。即使是本應該做的事也不讓孩子,事事遷就,樣樣代勞。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態度這樣下去孩子極易產生依賴心理,恃寵而驕,太過自我,自私自利,太過自傲或太過自卑,缺乏自信或形成軟弱懦夫,孩子缺乏社會責任心和自己我控制管理能力。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當人類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心裏最大的渴望就是愛和歸屬感。就需要做好以下幾點:1.要了解孩子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就是他必須要與父母所以有所連接,產生歸屬感。2.夫妻雙方之間互相尊重,實行鼓勵式教育,不僅僅是稱讚孩子,重要的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着好的信息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