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劉彩玉】據日本電視台20日報道,本月1日在福島縣海域捕撈的一條黑鮋體內被檢測出270貝克勒爾放射性物質銫,是日本《食品衞生法》規定的每公斤100貝克勒爾的2.7倍。日本政府19日要求確認安全性之前,禁止福島黑鮋上市。
“這次是‘碰巧’在黑鮋中檢測出放射性物質,純屬個例。”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指導部工作人員澤田忠明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含有放射性物質的黑鮋未流入市場。
廣東海洋大學原副校長朱堅真2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福島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根據自身利益做出的回應。如果承認海洋生物中含有放射性物質,會使整個行業遭受打擊,進一步加深消費者對福島漁業的不信任。
針對福島縣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所説“碰巧在黑鮋中檢測出放射性物質”“其他海產品中不存在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可能性”等説辭,原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研究員尚琪認為,日方是在刻意迴避“海洋生物食物鏈富集效應”這一根本性概念,是一種避重就輕的表述。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海洋是一個大型生物體系,存在多層級食物鏈系統。正所謂“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如果食物鏈底端的生物體內含有放射性物質,水生生物的食物鏈一層層傳遞,最後積聚在食物鏈頂端生物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濃度將高出數萬倍,日本水俁病的發病就是這種原因。
尚琪表示,黑鮋檢出放射性物質足以證明福島核廢水對周邊海域產生放射性污染,而且污染物已有明確途徑進入海洋生物體內。黑鮋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顯然與食用了其他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海洋生物有關。同體重大小的其他魚類也會發生放射性物質的富集,即便禁止黑鮋上市,也無法保證海洋生物鏈的整體安全。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