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付雲鵬/攝
隨着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温,北方地區進入供暖季,大氣污染防治也開啓了“困難模式”。根據歷史監測,2017年至2020年,全國有90%左右的PM2.5超標天數和重污染天數都在秋冬季。
秋冬空氣質量惡化,燃煤取暖是重要原因。一邊是羣眾冷暖,一邊是潔淨藍天,一邊民生大計,一邊是治理難題,兩邊都不能誤。而今年能源保供又面臨新形勢,那麼該如何兼顧民生兜底保障和空氣污染治理呢?
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同根同源,大氣污染防治越到後期,難度越大,面臨的問題也更為複雜。如果無法正確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實現能源低碳轉型,那麼“治理模式”的困難程度將升級,“藍值”提高也將更加緩慢,因此治理空氣污染必須將清潔能源的使用提上日程。
清潔能源的使用,能夠有效減少空氣污染,提升空氣質量,讓公眾收穫更多“藍天”,也能從源頭上改善大氣狀況,降低極端天氣的發生概率,助力氣候變化問題的解決。
“藍天”多了,公眾的健康自然也就多了一份保護。要提升城市“藍值”,首先要抓好清潔能源的使用。推進清潔取暖改造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時也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更是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一環。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完成了2500萬户左右的清潔取暖改造。根據測算,清潔取暖對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比例在三成左右,在統籌實現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然,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當前面臨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維護能源安全等諸多任務,調整能源結構更是存在不少現實困難和挑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10月27日發表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提出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加快構建碳達峯碳中和“1+N”政策體系。11月7日發佈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在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衞戰等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從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到“1+N”政策體系,從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説明減污降碳已經進入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同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也有了更高的工作目標。
統籌推進清潔能源使用和空氣質量改善工作,重點不應僅限於對清潔取暖改造的民生兜底保障,而要以實現公眾的健康效益驅動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協同治理為目標,從加快能源結構優化和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着手,通過制定多重措施來促進減污降碳,全力應對氣候變化。
清潔取暖改造持續推進看似一件小事,卻是關係廣大人民羣眾生活和生態環境質量的大事。接下來,仍需持續提高民生温度,不斷提升城市“藍值”,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建設美麗中國。(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臧夢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