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俄媒:俄羅斯人為何拒絕西方價值觀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綜合

今日俄羅斯電視台網站11月21日文章,原題:為何俄羅斯人拒絕了西方價值觀?  柏林牆倒塌時,許多人得意地宣稱,西方贏得了“冷戰”,其價值觀將很快被普遍接受,主導東歐數十年的舊體系會被掃地出門。然而,30年過去,俄羅斯人顯然並不急於效仿美國等國的自由制度。上月公佈的一項民調顯示,近半數俄羅斯人表示他們不信西方民主價值觀。諸多西方專家很快將之歸罪於俄羅斯總統普京。不過,首先要弄清楚,為何這麼多俄羅斯人對西方的承諾持懷疑態度?

更像無政府而非民主

“冷戰”結束後確實有過一段蜜月期,當時絕大多數俄羅斯人對美國及其制度持正面看法,並對國外吹捧的那種民主持開放態度。但俄羅斯人最終如何幻滅,以至於很多人現在把西方民主政治稱為“骯髒的政治”,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直面俄羅斯在上世紀90年代的經歷。

老布什時期駐蘇聯的大使傑克·馬特洛克解釋説,蘇聯1991年解體後,“這個國家飽受痛苦:失控的通貨膨脹摧毀了所有儲蓄,必需品短缺甚至比共產主義時期更嚴重,犯罪率突然上升,政府好幾年甚至無法按時支付少得可憐的養老金。這種情況更像是無政府狀態,而不是現代民主國家的生活”。

這樣的刻畫在很多俄羅斯人和美國人中產生共鳴。致力於美俄民間外交的公民倡議中心創始人莎倫·坦尼森回憶了她在葉利欽時代定期訪問俄羅斯時所看到的情況。“(我記得)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我從地鐵出來,看到三四位身材嬌小的老奶奶並排站着,穿着破舊外套,每個人手裏都拿着一包香煙在出售。而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年輕的寡頭們開着價值10萬美元的老爺車。”

美國電影打破道德界限

俄羅斯記者安德烈·西托夫講述了1995年他和家人住在莫斯科時發生的一件事:“我的女兒在去遛狗的路上,在住所大樓的走廊裏發現了一具屍體。當我向妻子指出,以前住過的紐約犯罪率要高得多時,她反駁説,在紐約,人們知道哪些社區應該避開,哪些相對安全。而在莫斯科,顯然意外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而且不幸的是,這種暴力局面並不侷限於莫斯科。

來自伏爾加格勒的企業家魯比阿諾伊認為,“冷戰”結束後,華盛頓政界想利用俄羅斯的弱點。在這一時期,美國的文化標準和道德權威開始退化,“在我看來,美國沒什麼可教給俄羅斯人民的了。90年代,美國不僅向俄羅斯也向歐亞灌輸最低劣、道德感最差的好萊塢電影。通過這些電影,所有的道德界限都被打破了。暴力成為獲得成功、豐衣足食生活的樣板模式。商人、殺人犯、黑幫成了榜樣。”

上世紀90年代在布良斯克國立大學擔任生物學助理教授的柳德米拉回憶道,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人一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不到報酬,不得不臨時想出其他方式來維持生存。“於是,所有的大學教授都在業餘時間做生意。但最成功的都被強盜殺死了,不成功的人以自殺結束生命。”

多數俄羅斯人支持普京

西方媒體頻繁地將葉利欽時代描述為繁榮的民主時代,將普京時代描述為迴歸黑暗。這在許多層面上令人費解。正如坦尼森所言,“我希望美國人能瞭解俄羅斯各行各業在90年代經歷的災難。人們曾經擁有足夠的食物、温暖的公寓、安全的街道、醫療保障、不錯的學校,但突然之間一無所有,這讓他們難以相信。他們更能理解為什麼60%到70%的俄羅斯人支持普京”。

對於那些想要理解為何這麼多俄羅斯人優先考慮普京治下的穩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是更西方式的民主的人來説,瞭解90年代所謂“民主”時期俄羅斯人的真實遭遇,是一個不錯的起點。(作者娜塔莉·鮑德温,傳文譯)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