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耕地數量與質量“紅線”都要守住

8月26日上午,自然資源部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19.179億畝,園地3億畝,林地42.6億畝,草地39.67億畝,濕地3.5億畝,建設用地6.13億畝。數據還顯示,10年間,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類合計增加了2.6億畝,可以看出我國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國土調查屬於重大國情國力調查。第一次國土調查於1984年5月開始,1997年年底才結束。第二次土地調查2007年7月1日啓動,於2009年完成。此次公佈主要數據成果的第三次國土調查始於2017年。從每次調查持續時間看,國土調查是項龐大工程,調查準確性要求高,為我們摸清國土資源家底,進而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效保護國土資源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

“三調”成果顯示,近些年來我國國土資源管理成效顯著。比如,2019年末,全國耕地19.18億畝。這表明我國成功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而且算得上超額完成了守護任務,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再比如,“三調”顯示全國建設用地總量6.13億畝,較“二調”時增加了1.28億畝,增幅26.5%,這為1億農民工進城落户、全國城鎮化率顯著增加提供了資源支撐。

另外,“三調”結果顯示,10年間,生態功能較強的林地、草地、濕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類合計淨增加了2.6億畝,這説明生態建設取得積極成效。當然“三調”也發現問題,如全國有2.29億畝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濕地等生態功能較強的地類,而又有2.17億畝上述地類流向耕地,反映出生態建設格局在局部地區不夠穩定,一些地方存在盲目性、佈局不合理等問題。

由於耕地關乎國人的吃飯問題,耕地數據更受關注。眾所周知,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是過去多年頻繁提及的一個問題。現在來看,確實守住了這條“紅線”,值得肯定。不過,截至2019年末,10年間全國耕地地類減少1.13億畝。對此,有關部門給出解釋:主要原因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國土綠化。是否有必要止住耕地地類減少勢頭值得思考,畢竟糧食安全大於天。

換言之,即便2019年末耕地面積19.18億畝,比“18億畝耕地紅線”多出1.18億畝,但“保衞耕地”仍不能有絲毫鬆懈,因為國情長期是人多地少,其中,我國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這意味着我國糧食安全風險較高。而要始終確保糧食安全,除了不斷提高糧食畝產量,更要確保耕地面積只多不少,因為水災、旱災等不確定性因素都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還要清醒地看到,雖然“18億畝耕地紅線”守住了,但耕地質量還需要仔細打量。因為耕地質量一旦下降也會影響糧食安全。“三調”顯示,部分林地、園地等流向耕地,這部分轉化過來的耕地質量讓人有些擔憂。另據《光明日報》今年3月份報道,由於長期集約化經營、機械化耕作,東北黑土地變薄、變硬、變瘦了;而南方紅黃壤同樣不容樂觀,14.5%的耕地已嚴重酸化。

此外,耕地撂荒等現象也比較多見,這部分國土如果算在耕地面積中,並沒有產生糧食發揮實際價值,是一種資源浪費。所以,既要守住耕地“數量紅線”,也要守住耕地“質量紅線”。“三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在耕地保護方面,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這種態度值得肯定,“最嚴保護”不但是指數量,還應包括質量。

(作者 馮海寧,摘自《南方都市報》)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視點|耕地數量與質量“紅線”都要守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1 字。

轉載請註明: 視點|耕地數量與質量“紅線”都要守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