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靜波法師:死亡來臨前,我會做好這些準備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綜合

“生命的真相是緣聚緣散,當你擁有的時候,請珍惜,當你不擁有的時候,請放下”

“所有的痛苦,每個人都會經歷,雖然內容不一樣,但最後的結果都一樣,死亡、結束”

“死亡,不可迴避,如果迴避,那就是對抗,會進入惡性循環”

……

佛弟子應該如何面對死亡?2020年12月19日,靜波法師在“都市佛教中國化的探索與實踐—生命與醫療對話”中,分享了自己的見地。

靜波法師對生命的深刻領悟和見解,發人深省。鳳凰網佛教特別整理編輯靜波法師對話內容,以饗各位讀者。

講述/靜波法師

整理/鳳凰網佛教

死亡,每一個人都會面對,不可迴避。如果你迴避,那就是對抗,會進入惡性循環。如果我們拒絕死亡,死亡會來得更快。

1

每個人,都需要信仰

佛教講緣起,生命的真相就是緣聚緣散。

所有(的一切),當你擁有的時候,請珍惜,當你不再擁有的時候,請放下。

釋迦牟尼佛在《四十二章經》裏説,生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上不來,結束了。但我們準備好了嗎?幾乎都沒有。

我們希望自己能活很久,但這只是一廂情願。所以祖師説:今天脱了鞋和襪,不知明天穿不穿。

因為認識的侷限,所以恐懼死亡。你不願意面對死亡,到了火葬場,面對已經去世的人,你會難過。但是你沒有思考,我們也隨時會面對死亡。

因為隨時會面對死亡,所以人期望有一個信仰,比如説信奉醫療、信奉靈丹妙藥。

我有個親戚,他是我的舅舅,他過度治療花了將近一百萬,欠了很多錢,最後的結果是:很快就死掉了。

回想一下,如果不是過度治療,可能就不是今天這樣的結果。但是他怕、家裏人期待、所有人都不願意自己沒有盡到責任,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雖然他們都無怨無悔,但是生命的質量並沒有昇華。

所以我們希望有一個信仰,對生命來講,信仰是一種依靠,尤其是佛教,讓我們對面死亡有恃無恐。因為佛菩薩的慈悲,加上自己的努力,會產生一種元氣,讓你不再恐懼死亡。

2

所有的生命,都要面對死亡

當然,你的心裏沒有接受佛陀的慈悲、佛陀的智慧,你覺得沒有感應,那是緣起的條件還沒有具足。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恆河的邊上,遇到一個婆羅門教的信徒,他每天到恆河裏洗了三次,祈禱三次。

釋迦牟尼佛走過來問他:“你在祈禱嗎?”

婆羅門教的信徒回答説:“我當然是在祈禱。”

佛陀問他:“你能夠祈禱的讓油沉在水底嗎?”

婆羅門教的信徒想了想説:“我不能。”

佛陀又問他:“你能夠祈禱的讓石頭浮在水面上嗎?”

婆羅門教的信徒想了想説:“他説我也不能。”

佛陀説:“那這樣的話,你的祈禱有什麼意義呢?”

油無法沉在水底,石頭無法浮在水面上,那怎麼辦?要改變我們的心態。接受油是浮在水面的,接受石頭是要沉到水底的。

我們要接受生命會出現,生命會變化,接受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所有的痛苦,每個人都會經歷,雖然內容不一樣,但最後的結果都一樣,死亡、結束。

3

面對死亡,佛教有終極答案

如果你已經接受,心態改變了,有慈悲和智慧作依靠,那你下一次的生命質量,是不一樣的。佛教的終極目的,一定是這個。

我們今天雖然有醫療、臨終關懷,但你沒有促進生命的轉化、輪迴的質量,那恐怕還是後患無窮。那我們怎麼辦?

只能解脱。解脱是佛教徒唯一的選擇。

淨土宗第二位祖師善導大師説,漸漸雞皮鶴髮,人慢慢地變老了,看看老態龍鍾,一點點地就走不動路了,然後是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最後是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

中國人信仰淨土,念阿彌陀佛由來已久,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只要建立信心,只要是願意去,那生命是可以轉換的。

天台有一個真歇了禪師,他寫了一首詩:

尋師訪道事堪傷,今日獨卧涅般堂。

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寒灰席上霜。

老僧自有安心法,八苦交煎也不妨。

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多半為人忙。

尋師訪道事堪傷:説的就是我們天天尋訪善知識,去接受佛法的薰陶,訪道尋師是一個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你可能會遇到善知識,你也可能會遇到邪知邪見。

今日病卧涅槃堂:總有一天,我們會和真歇了禪師一樣,面對生離死別,那個時候,你會坦然面對嗎?不一定,但是如果有一個信仰,潤物細無聲的訓練你,結果可能不同。

門無過客窗無紙:真歇了禪師説,在我旁邊連一個人都沒有,窗户在冬天沒有紙,冷風瑟瑟。

爐有寒灰席有霜:沒有吃的,屋裏也不暖。

老僧自有安心法:這些對我來説,都已經無所謂了,我都不在乎。

八苦交煎也不妨: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求不得苦,對我來講沒有任何關係,我已經無所畏懼了。

其實學佛,你知道生命的真相是緣起性空,那你就越學越堅強,越學越獨立,因為你學的是佛,所以八苦交煎也何妨?

病後方知身是苦:就是你一場大病過後,你才知道我有大患為吾有身,你並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身體不衰老,不死亡。

接受解脱,那你就會無怨無悔,所以半生多為他人忙,就是我們為了他人,成就的也恰恰是我們自己。為了他人,其實就是慈悲,成就的自己就是歷事練心。

4

佛教徒,要四不怕

學佛就是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讓自己過去心不可得,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不要糾纏。

有人總是後悔,但後悔不是懺悔;有人總是妄想明天未來,但未來還有未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把握當下,沒有現在,就沒有未來。

所以,佛教徒最終要完成什麼?

第一是不怕死。

不怕死會怎麼樣?死去活來,換個頻道,你會更精彩。

當然,前提是你現在就精彩,你現在若不精彩,將來也沒有精彩,所以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不要認為做了壞事沒成本、做了好事會倒黴。

佛門講因果不昧。因果現前,我們學佛的人一般輕受,很多人會重受。

有人説,那憑什麼我就倒黴?他不理解因果,就不服氣,然後不斷惡性循環......不怕死你才會解脱自在,怕死都會障礙你解脱。

第二是不怕活着。

有人説不怕死那咱找死。錯了,你要好好活着,活着你才有機會利益別人,成就自己,才有機會學習佛陀,然後完善自我,所以活着是有意義的。

成就自己要福慧雙修,要修福,要修慧。佛是什麼呢?兩足尊。一足是福,一足是慧,所以緣起甚深。

第三個不怕煩惱。

煩惱是什麼呀?煩惱是機會呀。煩惱來了,歷事練心。有人為煩惱擊垮了,就被隔在此岸。有人在煩惱鍛鍊下茁壯成長,越來越堅強。

苦難會成就我們。釋迦牟尼佛,往返娑婆世界八千往返,來幹什麼?來鍛鍊,通過利益眾生,成全自己。

第四是不怕主宰。

有人説什麼命中註定。什麼是命?命就是福報,你沒有智慧,不想解脱,所以命中註定,並不住靜,改起來不容易。

天上有沒有沒有月亮?有啊,但如果你的心不是平靜的一碗水,它怎麼會映在你的心裏?

我想,了生脱死,就是讓自己的心,對佛菩薩的智慧慈悲升起信心依靠,然後佛菩薩的慈悲和智慧,才能跟你相印。

否則,我們只能一廂情願。

緣起甚深,無非就是積累慈悲、積累智慧。福慧雙修,是我們的依靠,讓我們提升生命的質量,了生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