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保時捷確認在亞洲建廠,但卻不是在中國?

保時捷被譽為是世界上最會賺錢的超豪華品牌,這其中可少不了中國消費者的“資金扶持”。

就拿2020年來説,在疫情衝擊與車市寒冬雙重壓力之下,保時捷全球累計交付27.2萬輛,雖然同比下滑3%,但是營收卻增長了1億歐元。在這中間,中國市場為其貢獻了88968輛,同比上漲3%,佔保時捷全年總銷量33%,再度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而這一年保時捷在美國市場、德國本土市場都有不小幅度的下滑。

所以可以看出,中國消費者是拿着真金白銀、真情實意來支持保時捷的。

定了,保時捷確認在亞洲建廠,但卻不是在中國?

可這似乎是一場郎有情妾無意的“悲情戲碼”。

從2009年開始至今,關於“保時捷國產”的消息便不斷傳出,官方的態度都是闢謠,甚至直接表態:保時捷暫時沒有在中國國產化的計劃。

在此前,保時捷全球只有兩家工廠,且都在德國本土,如果説基於品質把控、豪華調性等方面的考量,保時捷只允許在老家德國建立工廠,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是超豪華品牌嘛,有一些執拗、個性、堅守都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當保時捷決定在亞洲建立第一家海外工廠,且選址在馬來西亞時,網友們就坐不住了。

定了,保時捷確認在亞洲建廠,但卻不是在中國?

明明中國是保時捷全球市場份額最大、銷量最高的市場,保時捷要在海外建廠,怎麼着也得優先考慮中國,怎麼會選擇在馬來西亞呢?

保時捷官方給出了幾個明知是藉口但是又反駁不了的理由。比如説,馬來西亞整車進口關税較高,如果在當地生產、組裝,無論是關税、生產成本還是勞動力成本都會降低;再者,馬來西亞位置優越,能助力保時捷提升其在東南亞市場的市佔率。這些的確是反駁不了的事實。

定了,保時捷確認在亞洲建廠,但卻不是在中國?

但為何稱其為藉口呢?因為馬來西亞的市場並不大,去年保時捷在馬來西亞也不過是賣了400多輛,這個數據相較2019年而言,還增長了9%。如果説要搶佔東南亞市場,中國的地理位置也不差,不僅臨近東南亞,也能輻射全亞洲。

説白了,保時捷就是吃準了中國消費者對於保時捷“純進口”身份的愛戴,認為它作為進口超豪華車,格調更高,排面更大,更能彰顯車主的社會地位或身份象徵。保時捷早就通過這一“訣竅”,在中國市場混得風生水起。

定了,保時捷確認在亞洲建廠,但卻不是在中國?

以前從德國生產,再運往中國,成本較高,如今在馬來西亞投產,再進入中國市場銷售,運費、人工等相關成本大幅降低,最重要的是,這時候的保時捷車型依舊是頭頂光環的“進口車”,能對中國消費者產生較大的吸引力。

我想,這便是保時捷打的如意算盤。保時捷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曾對外表示:“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説,在歐洲生產仍然是一種質量和品質的保證,中國消費者追求高品質的要求。為了保持保時捷在中國消費者中的高端品牌形象,中國市場上銷售的產品要付出更高的生產成本是值得的。”

定了,保時捷確認在亞洲建廠,但卻不是在中國?

我們姑且可以將這段表述視為“高情商發言”。那麼“低情商發言”是怎樣的呢?

大概是:沒辦法,中國消費者就是認準保時捷純進口的身份,這對他們來説是更高端、更逼格的象徵,對我們來説是更好賺錢的武器,我們怎麼能夠輕易放棄呢?即使在馬來西亞投產的成本比直接在中國生產、銷售更高,但這點成本在鉅額利潤面前又算得了什麼?

值得細品的是,保時捷官方一直以歐洲品質説事,那麼在馬來西亞生產,是否依舊能保證原汁原味的“歐洲品質”?如果能,那麼為何在中國不能?

説到底,還是那句話,保時捷找到了大賺特賺中國消費者錢的路子,其他理由都是浮雲。

定了,保時捷確認在亞洲建廠,但卻不是在中國?

不過,相比於同樣堅持進口,不在中國設廠反而在印度投產的雷克薩斯而言,保時捷做得更為“厚道”些,它在上海成立了研發中心,美名其曰:洞察中國消費者的高端需求並積極響應。

接下來,就看看中國消費者對馬來西亞產的“純進口”保時捷是否買賬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28 字。

轉載請註明: 定了,保時捷確認在亞洲建廠,但卻不是在中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