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快評|別把公共救援當成任性“驢行”的資本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綜合

雷雨夜6人被困北京房山野山,藍天救援隊冒雨跋涉數小時,終於將被困者安全帶下山。這起“深夜救援”,看得人驚心動魄。

不過,為有力救援點贊之餘,輿論場中也不乏追問:雷雨大風預警早已發佈、廣泛推送,一些人怎麼就充耳不聞?原因很多,關鍵繞不開僥倖二字。近年來,驢友進山、失聯遇險情況時有發生,單就北京野山隔三差五就有“險情”。前車之鑑頻頻,但總有人認為危險是別人的,自己一定沒事兒,加之救援高效及時,也讓一些人覺得再任性也有人託底。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有人員被困當然要救,但公共資源不能無限度為任性買單,也經不起漠視規則者的一再消耗。從公開報道來看,險境救援往往興師動眾、投入巨大,救援人員也可能因此遇險犧牲。如果任由少數人一拍腦門想去哪兒去哪兒,對其無條件寬容,顯然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權利失衡,不僅擠佔了他人享用公共資源的機會,更是對救援人員安危的漠視。

“為自己行為埋單”是規則社會的基本理念,驢友也不例外。這些年,不少景區陸續推出有償救援方案,輿論廣泛點贊。接下來在更大範圍鋪開,還得立足實際、繼續優化。比如,明確、詳細區分“遊客遇險”的性質,確定更加規範的成本計算方法和相應的政策,使有償救助真正精細化、規範化、法制化。此外,如果被困者接受的是諸如藍天救援這樣的公益救援,不妨探索其他懲戒方式讓其長記性、知敬畏。或視情節嚴重程度加入黑名單,或公開通報批評等,總之,惟有付出代價,一些人才能學會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