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被美國帶了節奏

中歐關係本來應該比預想的更好,但遺憾的是,雙方關係陷入了僵冷期,短期內回暖的可能性不大。

中歐關係出現今天的局面,其主要根源是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跟美國太緊了。美國把中國定為“戰略競爭對手”,歐洲隨後就把中國定為“制度性競爭對手”。美國與中國一打貿易戰,歐洲就出台了外商投資、自由貿易等一系列新規。這些新規雖未點中國的名,但中國人心知肚明,這些玩意兒主要都是針對中國的。美國認為華為5G技術不安全,歐洲就開始和華為解除合同,拆除5G設備。美國説“南海航行自由受到威脅”,歐洲國家就紛紛派軍艦到南海巡航。美國説新疆搞“種族滅絕”,“強迫勞動”,歐洲人就跟着大呼小叫。美國要對中國的新冠病毒溯源,歐洲就隨聲附和。美國指責中國搞網絡攻擊,歐洲遙相呼應。美國説孔子學院有問題,歐洲就一股腦把孔子學院都關了。退一萬步講,如果美國這個帶頭大哥不搞上面這些事,歐洲會主動搞事嗎?被美國帶了節奏,歐洲就沒有了自己的主見,也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儘管歐洲也曾一度在特朗普大搞“美國優先”的時期,強調要“戰略自主”。但拜登上台後,美國重新回來領導西方世界,歐洲似乎覺得又有了主心骨,因此也就不特別強調“戰略自主”了。只是最近,在阿富汗撤離問題上,美國拋下盟友自己先逃,才又再次攪動了歐洲“獨立”和“自主”的心結。

中國並不反對美歐關係走近,畢竟美歐是盟友,美歐在對華政策上進行協調也無可非議。但歐洲作為多極世界中的獨立一極,在對華關係上不能美國説白就是白,美國説黑就是黑,美國吆喝什麼,歐洲就跟着吆喝什麼,更不應為了美國的利益,由歐洲買單。

中歐之間並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中歐關係與中美關係有很大的不同。中歐既不存在歷史遺留的包袱,也不是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從未做過損害歐洲利益的事情。中國一直支持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支持歐洲的團結合作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歐債危機時,中國主動向歐洲伸出援手;在別人退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時,中國力挺歐洲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在伊核等熱點問題上,中國與歐洲頂住壓力,保持了相近的立場;在國際事務中,中國與歐洲一道,旗幟鮮明地反對單邊主義,支持全球貿易自由化。在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中,中國一直秉持公開、透明、開放、包容的立場,從未有任何要分裂歐洲的想法。恰恰是在新冠疫情反覆肆虐,歐洲物質運輸格外吃緊的情況下,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成果——中歐班列,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使歐洲許許多多的國家都從中受益。

中國與歐洲確實存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不同。但這是雙方發展關係不可逾越的障礙嗎?顯然不是!1949年新中國建立就得到了不少歐洲國家的承認。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得到歐洲許多國家的支持。中國與歐洲一直保持着較為穩定和持續發展的關係。中國與歐盟1975年建交以來,也從未因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而止步不前。中歐一度被誇耀為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發展關係的典範。

中歐在人權問題上確有分歧,但中歐之間一直在人權問題上保持着對話關係。中歐關係也沒有被人權問題綁架和裹挾。

中國確實在快速地發展。但中國的發展並未對別人構成挑戰和威脅,而是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中國是世界上最能掙錢,也是最好掙錢的地方。歐洲大大小小的企業幾十年來在中國掙得盆滿缽滿。只有中國這個超級大市場才維持了歐洲穩定的出口,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歐洲的就業和經濟發展。中國的市場和中國給世界提供的機遇,沒有誰能替代,普天下也找不到第二家。

我們希望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能有獨立的思考和自主的判斷,從歐洲自身利益出發,按照公理、正義,根據事情的是非曲直,來處理對華關係,不受美國因素的影響。歐洲要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中國沒有把歐洲當對手,也不想讓歐洲把中國當對手。這個世界不需要對手,更需要夥伴。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會是歐洲的合作伙伴。中歐之間可以通過廣泛和深入的對話和溝通,消除疑慮和誤解,增進理解與互信,讓僵冷的雙邊關係逐漸回暖。只要歐洲的對華政策對頭了,中歐關係的路就會越走越寬廣。(作者是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8 字。

轉載請註明: 歐洲在對華政策上被美國帶了節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