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這樣做科普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今天,我們這樣做科普

數據來源:中國科協等

前不久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到2025年要超過15%、到2035年要達到25%。

如何提升科普的吸引力,讓高質量科普更加深入人心?當前科普有哪些新特點?對此,記者採訪了有關機構和專家。

更多參與,更多互動

氣候變化是怎麼預測的?5G比4G快多少?這些科學話題,在中科院物理所運營的平台賬號上,都可以找到分析與解答。

成蒙是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部副主任、科普團隊負責人,如今在很多新媒體平台上都開設了賬號,有些平台粉絲超過180萬。

“一些解釋專業物理知識的視頻都有百萬點擊量,我們都沒想到。”成蒙説。近年來,公眾對於科學知識的熱情日益高漲。為滿足公眾需求,中科院物理所科普團隊現在已壯大到50多人,大部分是20多歲的碩士生、博士生。

從圖文到漫畫再到短視頻,中科院物理所嘗試了多種科普形式。成蒙説,要從公眾角度思考他們需要什麼,注重與網友互動,增強參與感。

中科院物理所只是一個縮影。隨着公眾號、短視頻等自媒體平台興起,不少科研機構、科普達人蔘與科普事業,形成了“大科普”的氛圍。記者觀察到,在地質、天文、生物等多個領域,專業人士活躍在各大平台上,為大家答疑解惑、介紹知識。

為適應新形勢,傳統的科普方式也在變化。2014年,中國科協推出科普中國品牌,至今年8月,累計有3000多名專家在科普中國平台傳播科學知識,傳播渠道超過600個。

下沉基層,提升實效

“很多牧民不懂怎麼防疫,我們教的知識他們都很需要,為了感謝我們,他們還給隊員送了錦旗。”金妍談到自己的事業,透着自豪和滿足。

金妍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科普大篷車的副隊長。今年4月,她和隊員到牧區給牧民講解畜牧業知識。15天的行程中,他們服務了110多名牧民。

呼倫貝爾市地域遼闊,科普大篷車將“科技館”搬到車上,成為流動技術服務站。在牧區,科普人員走進蒙古包瞭解牧民技術需求;在農區,教給農民土壤耕作施肥、農藥使用方法;到林區,為種植户講解中草藥種植方法。

“哪裏有需求,我們草原科普輕騎兵就到哪裏去。”金妍説,“通過科普,幫農牧民解決了實際問題,我們也很高興。”

《綱要》提出了針對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五大重點人羣的科學素質提升計劃。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我國科普工作的老大難問題。中國科協今年發佈的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6.45%,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我國科普資源加大了向農村、基層傾斜的力度。截至2020年底,全國建成農村中學科技館1112所,1700多輛科普大篷車常年跑在田間地頭,為農民傳播知識。

激發熱情,愛上科學

“要注意從日常生活入手解答疑問,讓孩子們學會自己思考、愛上科學。”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古生物學家徐星説,他經常為孩子們講解科學知識,尤其注重講解方法。

專家表示,青少年是培育科學思維的最好階段。針對青少年好奇心強的特點,一定要創新科普方式,增加科普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青少年主動了解科學、愛上科學。

失重體驗、陀螺運動、製作水膜……一場特殊的太空授課,吸引了無數目光。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配合下,在天宮一號為全國6000多萬中小學生演示了失重環境下的一些獨特物理現象。“有的孩子因此喜歡上了航天,報考航天專業,甚至成了我的同事。更讓我感動的是,很多孩子翻看當時的授課視頻,問我什麼時候還能飛上太空,再來一次授課。”王亞平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前夕説。

科普激發了無數青少年心中的科學熱情。然而,科普仍然任重道遠,其中一個瓶頸就是人才短缺。當前,我國在中小學開設了科學課程,但能夠承擔科學課程的專業老師仍較少。

在欠發達地區,這一情況尤為突出。針對這一短板,《綱要》提出,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未來,我國將加大科學教師線上培訓力度,每年培訓10萬名科技輔導員。

本版製圖:蔡華偉《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22日 06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71 字。

轉載請註明: 今天,我們這樣做科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