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興海因綠而興
原標題:【生態觀察】魅力興海因綠而興
江源興海。楊海君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户端訊 興海縣位於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處三江源國級自然保護區。
興海縣實施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按照省州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工作要求,穩步推進生態城鎮、美麗鄉村、綠色校園及生態廊道建設;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聯合執法、環保雙隨機以及大練兵等專項行動;累計投資1.74億元實施57個行政村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12個村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廁所革命等項目;全縣7個鄉鎮村民自發成立8個生態環保協會,會員達1434人,定期開展交通沿線、房前屋後、河道水渠、草場林地等區域環境衞生清潔整治……一個個行動、一項項舉措落地興海,如今的興海,環境優美,綠意盎然。
大河壩治理顯成效
大河壩是黃河上游一條支流。10月初,記者來到興海縣的大河壩流域。這些年大河壩經過一系列治理後,逐漸恢復了綠水青山的嶄新面貌。
過去,由於受惡劣自然環境影響,大河壩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每到夏天,流域兩岸的居民飽受泥石流、洪水侵害。
為了徹底治理大河壩流域,2018年7月,興海縣開始實施大河壩治理項目,興海縣林業局投入大量資金實施大河壩流域封山育林項目,共完成退耕還林近60公頃,補播檸條475公頃,種植經濟林33公頃、喬灌林67公頃。同時,還在大河壩谷地構建了以喬、灌、草相結合的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形成多林種、多樹種、有效益的防護林體系。
項目在大河壩流域設置攔沙壩、擋土牆,進行水土保持治理。這幾年,興海縣以高原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逐步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鄉(鎮)運送處理”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多管齊下、多措並舉,僅僅幾年的功夫,大河壩就變了樣,山坡上草漸漸恢復,最高的草叢長到一米多高,有些地方的灌木也漸漸多了起來。
興海縣通過實施河道綜合治理等工程,大幅提高了大河壩流域範圍內林草植被覆蓋率,有效攔截了泥沙,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在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治理過程中,通過加大對流域內的封育力度,推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實現了流域內的生態自然修復。大河壩流域通過實施生態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發展綠色農牧業產業,流域內實現了“種養結合、特色鮮明、生態良好、農牧增效、農民增收”的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發展。
環保志願者顯身手
10月初,漫步於興海縣中鐵鄉杜宗村,記者看見街道、院落乾淨整潔。杜宗村今日的嶄新面貌與活躍在一線的保護生態志願者密切相關。
中鐵鄉杜宗村綠致遠環境衞生集中整治協會成立於2011年,這支民間環保協會的成立,離不開協會會長完麼。2011年,完麼成為杜宗村的一名草管員,在多次巡山過程中,他發現尤其在每年4月至6月採挖蟲草的時節,草原上食品袋、廢棄帳篷以及破舊衣物等生活垃圾格外多。這些垃圾不僅破壞了杜宗溝的環境,還污染了水源。
完麼説:“中鐵鄉的民族村、杜宗村及鄉政府人畜飲水就靠大河壩這條河。垃圾堵塞了部分水源,吃水就成了問題,我就有了成立環保協會的想法。”
最初,環保協會只有8個人參與。由於杜宗溝山大溝深,垃圾車進不來,全靠人力將撿拾的垃圾背到離水源地2公里外的深溝進行焚燒。完麼記得,進山撿垃圾最長的時候3個月沒回過家。夏季有時暴雨傾盆,他在帳篷裏凍得瑟瑟發抖。飢餓的時候,完麼就靠方便麪充飢。除了撿拾垃圾以外,他和村民還要治理黑土灘,在山體滑坡的地方種植松樹、柳樹、青海雲杉等樹木。冬季,村民還主動出門剷雪、養護公路。通過完麼和村民的以身作則,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協會。目前,協會人數已經發展到了75人。
記者看到,現在環境衞生整治工作日常清理工作主要由中鐵鄉杜宗村環境衞生整治協會負責定期清理。協會會長與會員通過無償的服務方式投入日常垃圾收集清理工作。在開展環境衞生整治工作中,會長定期召開會議自行組織會員開展河道、村莊、道路及林草場區域內垃圾清理工作。
自從2019年起,在縣政府統一安排下,由地方財政出資安排每村派出1名環衞工人,每日對村內主要街道進行清掃。此後,興海縣以整治工作為契機,推動農村環保體制、機制建立與完善,研究總結出適合本地生態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的污染治理模式和措施,全力做好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
生態畜牧富農家
走進河卡鎮上游村的高原豐收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時,合作社的院內擺滿了牛肉乾、糌粑、酸奶、羊毛被褥、菜籽油等具有牧區特色的產品。
近幾年,河卡鎮上游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從分散的傳統養殖牛羊到成立專業合作社進行標準化養殖;從逐水草而居到以草定畜,開展科學養殖;從當初觀望、猶豫到信心滿滿加入合作社……幾年來,村民的思想變了、錢袋鼓了、草場美了,這些都得益於合作社堅持走生態畜牧業發展道路,上游村已經在這片純美的草原蝶變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合作社理事長拉多説:“合作社於2015年8月按照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的要求進行創建,並將40户自願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草場、耕地、牛羊和資金量化成股份,成立種植、養殖、加工銷售、農機機械和勞務輸出五個小組,走集約化經營的發展道路。同時,推行規範、科學的養殖技術,出售6個月的羔羊,並且每隻以700元左右的高價出售,牛羊成活率也從原來的60%提升到了90%。”
合作社代替了原先單個農户“單打獨鬥”的局面,通過集中高效飼養、經營,牛羊出欄率商品率高,村民分紅也更多了。合作社按照冬春草場、夏秋草場進行劃區輪牧,這使得草場得以休養生息,又因牛羊入股,解放了勞力,村民能外出務工,增加一份收入。
拉多説:“現在我們還種植青稞、燕麥、油菜,並將油菜籽全部加工成菜籽油,不斷延長產業鏈。現在合作社的牛肉乾、曲拉、酸奶、羊毛被等生態畜牧業產品深受市場的青睞。2019年,合作社純收入達280萬元,户均分紅7萬元。”
現在,興海縣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以草原生態保護、農牧業經營主體建設、集約化草地生態畜牧業經營、草畜聯動、多元化服務和產業化發展為目標,於2012年完成了全縣40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組建,逐步打破了分散經營的傳統生產方式,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了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
如今,興海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推進高原綠色農牧業提質增效為重點,加快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在產業佈局上,以糧食主產區、特色農畜產品優勢區為主,引導特色種養業規模化發展,着力打造興海縣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基地、優質飼草生產基地。
現如今,興海縣在發展格局上做大做強“犛牛、藏羊、青稞、油菜”四大產業聯盟,爭取國家扶持資金,重點打造河卡現代產業園,建設燈塔村青稞等“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構建以河卡產業強鎮為“點”、河卡有機園區為“面”、生態無污染特色種養業規模化發展串“線”的鄉村產業綠色環保的發展格局。(欒雨嘉 洪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