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都扶不起的窮國咱們給的百億援助全被浪費,吃幹抹淨還罵人
地中海北岸中部有一個景色秀麗的小國,它與意大利隔海相望,背靠希臘、馬其頓等國,景色秀麗,是個旅遊的好地方,這個國家便是咱們中國的“老朋友”阿爾巴尼亞。説起這個國家,大夥兒肯定都知道:歷史教科書上講了,當年咱中國重返聯合國,阿爾巴尼亞的一票很重要;如果有幸去那兒旅遊的朋友大概會發現,除了高挑俊俏的歐洲妹子外,阿爾巴尼亞的鬧市、街道、沙灘、郊外、半山腰甚至是海里,都會看到許多許多的……碉堡。
沒錯,就是碉堡——這種為戰爭準備的水泥疙瘩幾乎遍佈了整個國家。一説阿爾巴尼亞擁有至少70萬座碉堡,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國家總面積約2.87萬平方公里,還沒有咱們的海南島大;且阿爾巴尼亞僅288萬人,除去婦孺老幼兒,就算每座碉堡派2人輪流值班,該國人手都不夠用,那麼,這個出了名的窮國為啥要修建這麼多碉堡呢?這背後隱藏着一段十分戲謔的歷史。
足球界有句話約“歐洲無弱旅”,然而現實的歐洲各國兩極分化鮮明,可謂是富的撐死窮的餓死,阿爾巴尼亞便是後者。這個國家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存在感,它不像荷蘭、瑞典這些如今偏居一隅的國家,祖上也曾經發達過,只不過後來家道中衰了,阿國從一開始就是大國盤在手裏的籌碼,甚至知道20世紀出頭,這個國家才迎來獨立。
説實話,阿爾巴尼亞的獨立其實是被列強當成傻子坑了一筆:當時,阿國還屬於奧斯曼帝國的管轄範圍內,但在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匈帝國、俄國和德國六大豪強的鼎力支持下,阿爾巴尼亞人民終於站起來了。阿國感動得熱淚盈眶:看來還是咱歐洲兄弟親啊!誰知獨立沒多久,列強就對阿爾巴尼亞展開了新一輪瓜分,如今阿國的領土,比剛獨立時幾乎縮水了一半。
在大國的夾縫中混日子實在是不容易,阿爾巴尼亞人又不像以色列人那樣剛強、聰明且勤勞。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在一家大公司裏,當了一輩子部門二把手的老同志,領導突然把他扶正,他恐怕一時半會兒還會失了神。總之從獨立以來,上到政府下到百姓,這個國家從沒有展現出“站起來”的一面。相反,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的思路很清晰也很簡單,那便是找一條粗腿緊緊抱住,混點吃喝就心滿意足了。
阿爾巴尼亞的第一任“老大哥”是意大利,因為兩國靠的近,加上二戰時意大利也算是世界強國之一,旁邊還站着德國這樣看起來很靠得住的盟友,阿國希望跟着意大利混出點名堂。隨着戰局的扭轉,阿爾巴尼亞一看情況不對勁兒,趕忙換了東家。如今,阿爾巴尼亞背靠着的那一圈國家在當時還是一個整體,名叫“南斯拉夫”,而在偉大的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元帥的領導下,南斯拉夫國力蒸蒸日上,國家面貌煥然一新。
要説南斯拉夫也算厚道,阿爾巴尼亞空手來投,前者不但誠心接納,甚至還想跟阿國合併為“巴爾幹聯邦”,大家真真正正地做親兄弟。最初,阿爾巴尼亞對這個提議十分心動,雙方眉來眼去,差點兒就當真走到了一起。然而突然有一天,阿國當局越想越不對勁兒:對方這麼強大,咱要啥沒啥,他們還那麼願意帶咱玩兒,不會是想吞了咱吧?阿國越想越害怕,“巴爾幹聯邦”不但告吹,雙方之間也出現了嫌隙,關係急轉直下。
南斯拉夫跟不了了,不過阿爾巴尼亞並不為此擔心。恰恰在同一時期,蘇聯同南斯拉夫交惡,正應了那句老話: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蘇聯不就正是咱阿爾巴尼亞人的老朋友嗎!況且就拿國力來説,阿爾巴尼亞自己跟南斯拉夫一比猶如小狗比大象,但跟蘇聯就像海里的鯨魚,不比南斯拉夫強多了?幸運的是,蘇聯正想擴大自己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因此十分大方地接納了對方。莫斯科給出給喝,出手闊綽,甚討阿國歡心;蘇聯資本、技術和專家遍佈阿國全境,一大批基建和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窮了一輩子的阿爾巴尼亞終於等來了翻身的這一天。然而沒過多久,阿爾巴尼亞對蘇聯這位大哥也有意見了。
原來,赫魯曉夫在1956年2月24日作出了歷史上著名的“秘密報告”,據説在當天,蘇聯方面讓其他國家代表和記者先行離場,然後赫魯曉夫讓人關起門來,偷偷摸摸地把該講的不該講的都講了。按照赫某人的説法,現場一片歡騰,大夥兒笑聲掌聲不斷,就像是在放喜劇電影;但許多與會者多年後透露,會場一片死寂,壓抑得令人幾乎窒息,有人聽到一半就直接昏過去了。報告後來被公開後,全世界都需要時間消化,阿爾巴尼亞卻幾乎是立刻就跳反了。
原來,阿爾巴尼亞認蘇聯做老大哥,更具體地説是認可偉大領袖斯大林。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阿國都認認真真地學習並實踐斯大林發明的那一套,如今赫魯曉夫一下子就撂攤子了,阿國能忍?阿爾巴尼亞當局指名道姓地罵赫魯曉夫:大搞修正主義,開歷史的倒車,你也算是老同志了,你自己説説你這樣做還算人嗎?隨後,阿爾巴尼亞開始有意無意地找麻煩,先是各種毀約,隨後又單方面拒絕出席華約會議。本來,莫斯科也沒把這個彈丸小國當啥角色,三搞兩搞下來,蘇聯便撤走了所有援助,順便把駐守在阿爾巴尼亞的艦隊也帶走了——你蹦躂你的,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沒了蘇聯專家和資金,許多設施瞬間就變成了廢墟,阿爾巴尼亞辛辛苦苦抱大腿許多年,一夜便回到瞭解放前。
相似的歷史再一次上演了,不過這次登上歷史舞台的不是別人,正是咱們中國。那會兒,中國的國力呈現爆發式增長,國際地位也是與日俱增,正需要“朋友”來成一番大事。阿爾巴尼亞這種國家小是小,窮也是真的窮,但至少在聯合國也有一席啊!因此,中國立馬展現出了禮儀之邦與世界大國的風範:僅1961年,阿爾巴尼亞便白撈了數十萬噸糧食和2.5億人民幣的資金援助。值得注意的是,那會兒的人民幣可跟今天不是一個概念,當時,兩塊四就能換1美元,金貴着呢!
從1954年開始,往後的24年時間裏,中國共向阿國提供援款75筆,協議金額超過100萬人民幣。中國援建的項目在亞歐大陸另一端的阿爾巴尼亞遍地開花,中國專家隨處可見。那會兒,咱們對這個窮兄弟的幫扶真可謂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咱們不妨講個故事:為了讓阿國人民自給自足,咱們給他們送去最新式的織布機,教他們怎麼織布。阿國人學完後攤手搖頭:我們沒有棉花,拿啥織布啊?咱們又豪擲重金從印度幫他們賣上好的棉花,他們織出來的布的質量卻十分有限。別的國家不收,最後咱也沒辦法,乾脆又自掏腰包把這些劣質布照單全收了。不僅如此,就連中國剛研製出來的新式武器,也偷偷把圖紙提供給他們;最早生產出的一批殲-7僅有30餘架,其中的一半都援助給了阿爾巴尼亞。阿國政府定的“三五計劃”簡直就是異想天開,是中國幫他們強行實現。
同前幾任大哥類似,阿爾巴尼亞跟咱們中國也着實度過了一段蜜月期。當時,阿國百姓在大街小巷裏高唱着:“世界上兩隻雄獅,一隻在歐洲,一隻在亞洲。恩維爾一毛澤東,哥倆同根生。”然而正所謂物極必反,很快,中國終於搞清楚一個問題——為啥連蘇聯都扶不起這個小國來了。
在當時,中國把大批特種鋼材送給阿國,阿國人卻拿去修路燈;許多昂貴的高端精密儀器,咱中國説實話也沒多少,阿爾巴尼亞人卻把它們隨意仍在露天的室外。有援阿專家實在是看不下去,好心提醒兩句,結果他們卻説:“沒關係,壞了,沒有了,中國再給嘛。”阿爾巴尼亞人的要求還更高:“你們有的我們也要有,我們向你們要求幫助,就如同弟弟向哥哥要求幫助一樣。”至於那些先進武器,阿爾巴尼亞不會用,就把它們扔到野外或是山洞裏,任由它們一點點鏽爛。至於上百億的援助資金,正如咱們在文章開頭所説,他們幾乎全都拿去修堡壘了。原因很簡單:被害妄想癌晚期的阿國當局咬定蘇聯會找他們算賬,於是一口氣修建了幾十萬座堡壘。可結果,蘇聯恐怕一早就把這個小國給忘了。
咱們如此幫扶阿爾巴尼亞,換來的卻沒有絲毫尊重,而是意外收穫了一個新的“敵人”。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此事改寫了世界格局和歷史,中國也向世界展現了東方大國的氣度。然而,跟此事八竿子也打不着的阿爾巴尼亞,卻比中美兩國表現得更激動;他們指責咱們“不厚道”,事先沒跟他們彙報;結果,中國也不明不白地了“修正主義國家”,跟蘇聯老大哥殊途同歸。即便是阿國鬧到這份兒上,中國仍耐着性子,直到幾年後才徹底斷了援助。
眼看阿爾巴尼亞那麼難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大國敢認它做小弟了。有趣的是,阿爾巴尼亞收錢不手軟,嘴上更硬:1971年1月,阿爾巴尼亞為斯大林搞了一場誕辰一百週年慶典,高調地宣稱自己是“世界上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家”。隨後,蘇聯稍微有點啥動靜,阿國就要破口大罵對方不是個東西。誰料在2009年,阿國乾脆投身西方陣營,於當年4月1日加入了北約。
如果把阿爾巴尼亞搬到咱中國,筆者實在是找不出它發展不起來的理由:該國地勢平坦,土壤較為肥沃,地理位置絕對不算差;況且相對於不到300萬人口而言,阿國的地盤並不算小了,人口密度十分理想。阿爾巴尼亞人若有中國人一半的勤勞,且不説多富多強,脱掉“貧困”的帽子,全民奔小康可謂是一點壓力都沒有。然而,這個在歷史上吃了數不清的援助的國家,直至今日仍沒有一套基礎的、讓人看得過去的基建,連他們的首都地拉那看起來還沒中國的一些縣城繁華呢。總而言之,您若有機會到阿國旅遊,千萬別忘了參觀一下當地的“特產”——碉堡,對於這個國家而言,這些水泥疙瘩不但代表着一段不堪的往事,更像是一張滑稽可笑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