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萬人死於新冠,英國可能很快也不得不宣佈全國“封城”!
“自由不是每個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現在自由就是責任。這是我們度過這場歷史性危機的唯一辦法。”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這句話,值得所有歐洲人好好細品。
第二波新冠疫情反彈兇猛,還沒喘過氣來的歐洲人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噩夢般的春天。
在法國、德國同日宣佈全國性“封城”之後,英國人的糾結再也無法掩飾:英國政府高官 29日還表示,將盡一切可能避免封鎖再次上演;僅僅過了一天又傳出消息,首相約翰遜或在下週初宣佈第二次全國性“封城”。
英國政府科學顧問團昨天發佈報告指出,新冠病毒在英國的傳播速度明顯比最初預計的“最壞情況”還要快。數據顯示,30日英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24405例,累計確診病例逼近99萬例;新增死亡病例274例, 累計超過4.6萬例。
難以避免的第二次“封城”,然後呢?面臨選擇的不僅是約翰遜政府,還有在“飯碗和生命”中間掙扎並且不忘高喊自由口號的英國人。
挽救聖誕節
狂歡,狂歡,狂歡……
30日晚,在英格蘭東北部港口城市紐卡斯爾,年輕人們穿着奇裝異服,上街慶祝萬聖節。紐卡斯爾目前實施二級防疫限制措施,但他們似乎無懼病毒傳播:打扮成天使、超級瑪麗和蜘蛛俠,還有人在警車前合影。社交媒體視頻顯示,人們聚集在街頭,互相擁抱,高呼口號。
紐卡斯爾街頭,為慶祝萬聖節而打扮成天使、超級馬里奧和蜘蛛俠的年輕人。
這些年輕人似乎完全不在意——就在當天早些時候,倫敦傳來了即將全國二次封鎖的重磅新聞。
熱鬧的聖誕節還沒盼來,“封城”卻已近在眼前。
約翰遜政府此前一直拒絕進行全國“封城”。住房、社區與地方政府事務大臣詹裏克29日接受英國泰晤士電台記者採訪時説:“政府今天的判斷是,地毯式全國範圍‘封城’不恰當,弊大於利。”他認為,儘管“封城”舉措有利防疫,但嚴重影響民眾生活和生計、重創經濟,在更廣泛層面損害民眾健康和福祉。
大臣説的信誓旦旦,但“今天的判斷”這個小心翼翼的措辭依然暴露了英國政府在封城這個問題上的糾結。果不其然,一天後,多家英媒援引“確切消息”後報道,約翰遜或在下週一的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全國封鎖措施,可能會在週三開始生效,並持續到12月1日。
讓一度動搖的約翰遜下定決心的,似乎是即將到來的聖誕節。科學顧問憂心忡忡地對他説,“全國性封城是挽救聖誕節的唯一途徑”。
想象一下,如果要過一個沒有美食、聚會和狂歡的聖誕節……英國人的心情是複雜的。
10月11日,英國北部大城市曼徹斯特一個商場內一片混亂,人羣“像沙丁魚一樣擠在一起”,在可能到來的封鎖前搶購聖誕商品。
曼徹斯特不是個例。有了3月第一次封城的“經驗”,糾結的英國人默默做好了囤貨的準備,包括衞生紙、食品和酒。不少人在社交媒體曬出超市貨架空空的照片。
曼徹斯特開市客外,為聖誕囤貨的民眾排起長隊。
還有人衝向理髮店,去剪一個“迎接聖誕節的髮型”。
不少英國網友表示,將在封鎖來臨前“智慧”地逃往鄉下,而不會重演巴黎人的返城大擁堵。一名網友寫道,“正確的計劃是:在封鎖前一天,做一個緊急新冠測試。如果是陰性,你就可以跑到鄉下的大房子裏待一個月。辦聚會,看電影,出來玩……”
被警察攔住的女孩。
但另一方面,不斷刷新的數字也在提醒英國人:如果病毒繼續肆虐,沒有人最終可以全身而退。
在10月中旬,英國每日新報告的確診病例數的7天平均值突破15000例,幾乎是每兩週翻一番。此外,英國是歐洲新冠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累計病亡超過4.6萬人。眼下,英國約有9520名新冠住院患者,創5月14日以來新高。多名科學家警告,如果不採取更有力的防疫措施,英國新冠住院患者人數到11月底可能增至3倍。
英國政府前首席科學顧問馬克·沃爾波特警告,英國只需要看看英吉利海峽的對岸就知道,將會發生什麼。
依然分裂的社會
在兇猛疫情面前,依然分裂的社會表現似乎説明,英國抗疫最大的敵人並不是別人,而是英國人自己。
美國知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曾在《大西洋月刊》上刊文,就“到底什麼可以決定一個國家抵禦新冠病毒的能力”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在面對像新冠疫情這種危機的特殊時刻,一國政府中那些做決策的人是否值得信任,是否清楚自己在幹什麼,他們的判斷和決策,將決定一個國家應對疫情的好與壞。”
按照這樣的邏輯,英國的情況顯然就一言難盡了。《經濟學人》雜誌指出,英國的抗疫政策指令混亂不堪。首相約翰遜正面臨着政府內部在“封城”事宜上的巨大分歧:不封,疫情會拖累其他一切;封,英國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壯士斷腕”的自救?
除了幾天一變的政策,英國不同地區的防控措施也並不完全同步。英國政府此前公佈了一個僅適用於英格蘭的三級新冠警戒系統,分為“中”“高”和“非常高”三級,每一級別對應不同的疫情嚴重程度以及應對措施。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疫情防控措施則由當地政府根據本地情況決定。但英國華威大學的一名科學顧問指出,如果政府不在全國範圍內採取統一行動,英國的新冠肺炎感染率很難下降。
英國人能否遵從“封城”禁令也令人懷疑。雖然有民意調查支持政府採取強硬行動,英國人似乎在為自己破例。一項研究發現,在今年夏天那些本應在家進行隔離的人中,僅有18%的人嚴格遵守隔離相關政策。
尤其是公園、海灘、飯店和酒吧......到處都是不戴口罩的英國年輕人。他們的行為反映了一種在歐美廣泛流行的觀點:新冠病毒對年輕人的影響相對較小。這背後,蔑視科學的“反智主義”,使一部分歐洲年輕人缺乏對新冠病毒的認知基礎。此外,網絡虛假信息和一些政府前期不夠積極的抗疫表現對歐洲年輕人產生了不良誘導,社會的無知和偏見也被放大。
紐卡斯爾街頭與警車合照的人們。
嚴厲的防疫措施特別是“封鎖”政策必然會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疫情長期化和防控常態化也使一些英國人滋生疲憊和懈怠情緒。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政府防疫政策的支持度明顯下降,遵守防疫規定的意願大幅降低。
對相當一部分英國人來説,“生活的自由”受到影響似乎更可怕。來自英國反封鎖組織“恢復”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與感染新冠病毒相比,約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英國人更在意封城禁令對生活的影響。組織者喬·多賓森説,“越來越多的人擔心可怕的封鎖,恐懼和限制正在發生。”而約翰遜此前還稱英國感染人數激增,是因為英國人民“愛自由”……可是就如英媒所指出的,如果疫情再度失控,可能英國人只剩下“自由”了。
當然,這些並不只是英國的問題。歐洲的情況是個警示:疫情中沒有捷徑。哈佛大學衞生政策研究員托馬斯指出,各國政府和民眾應該克服“大流行疲勞症”。
“自由不是每個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現在自由就是責任。這是我們度過這場歷史性危機的唯一辦法。”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這句話,值得所有歐洲人好好細品。
(文中圖片GJ、網絡綜合)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深海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