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鐵三代”火車司機一家的除夕

新華社鄭州2月11日電 題:“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鐵三代”火車司機一家的除夕

新華社記者劉高陽

除夕晚,高鐵司機郭洪濤依舊駕駛高鐵開往武漢。但這個除夕有點不同,今夜在駕駛室,值乘在他身邊的是他的兒子,24歲的郭宇朔,這個家庭的第三代“準火車司機”。

時光帶走青春,沉澱下責任。50多年來,一家三代人同在駕駛室,同跑一條京廣線,他們見證了時代的恢宏變遷,也見證了中國鐵路日新月異的發展,對未來,他們依然堅定,充滿希望。

“終於和爸爸一起過除夕了”

郭宇朔兒時對父親的印象都留在了家長會前和老師的對話裏,“你爸呢?”“跑車去了。”

“跑車去了”是這個家庭的傳承。今年78歲的郭羣林是這個家庭第一代“跑車的”,他曾值乘鄭州至信陽的乘務任務。

20世紀60年代,火車不僅有司機,還有司爐,從鄭州跑到信陽至少要燒8噸煤,過隧道時濃煙會把他們的臉燻黑。“遠看是要飯的,近看是拾碳的,仔細一看原來是機務段的。”郭羣林打趣説。

子承父業,退伍後的郭洪濤進入鄭州機務段,1997年起,他開始擔任客運火車司機。那時,中國鐵路剛剛開啓大提速的步伐,郭洪濤也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經過層層選拔,他到了當時鄭州局成立的長交路輪乘模式的快速機車隊“京武快車隊”,主要承擔鄭州至武昌的快速旅客列車的牽引任務。

“我們當時跑的車調度優先級別高,速度快,和其他的車都不一樣。”郭洪濤説,“這樣的職業榮譽感是強烈的。”

1997年,郭宇朔出生。記憶中,父親從來沒有和他一起度過一個完整的春節,只是在和小朋友們分享父親帶回來的鴨脖、熱乾麪時,他才感覺“可驕傲了”。2020年,郭宇朔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畢業,來到了鄭州機務段,並被選拔成為國鐵鄭州局集團動車組副司機。

沒有預先的安排,他驚訝地發現,除夕那天自己和父親排到了一起值乘同一動車組,開往武漢。“這種感覺挺神奇的,和爸爸一起跑我們家跑了三代人的線。”郭宇朔説,“無論如何,今年除夕能和爸爸在一起過了。”

一個家庭,一部鐵路發展史

50多年來,這個“鐵三代”家庭始終與中國鐵路最先進的動力同行。

“別看蒸汽機車容易燻黑臉,‘人民’可是那個年代的‘蒸汽客運之王’。”郭羣林説,他值乘的人民型蒸汽機車1958年由四方工廠試製生產,共製造258台,是那個時代我國客運列車的主力型號。郭羣林還曾值乘北京型、東風3型、東風4型等內燃機車。直到他退休,鄭州至武漢一趟列車運行時間最快為7個半小時左右。

從小和火車打交道的郭洪濤是這個家庭現在的“中流砥柱”,而他的職業生涯,就是中國鐵路近幾十年來飛速發展的寫照。

“從蒸汽,到內燃,到電力,到動車組,從東風4型、韶山8型,到和諧型電力機車、‘復興號’動車組,我都有幸駕駛過。”言談沉穩的郭洪濤不僅是稱職的鐵路司機,更是地道的“火車迷”,即便一些不常見的車型,其動力、指數、性能,他都信手拈來。

從業34年,安全駕駛290多萬公里,郭洪濤説,從鄭州到武漢早已提速到2小時之內,變化的不僅僅是車型,鐵軌、站台,一路的風景都在變化。“這就是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我確實是趕上了好時代,關於鐵路的一切都在不斷地更新着。”郭洪濤説。

不過即使是從小耳濡目染,郭宇朔第一天到高鐵駕駛室裏,依然還是“一臉懵”。

“我跟了三趟車,才聽清司機在交接班的一兩分鐘裏説的啥。司機號、車次、制動、升弓,一連串下來跟説快板一樣。”郭宇朔説,他剛剛跟車兩萬公里,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未來一定會更好”

説起鐵路,這個家庭總是洋溢着自豪。

人生中的前23年,郭宇朔的春節都是和母親郝滿玲一起過的。今年,不想錯過團聚的母親,買好車票、乘車,為的就是能與丈夫、兒子在站台上短暫的團圓片刻。

“吃口餃子,合個影,視頻和爺爺拜個年,就是過年了。”郝滿玲笑着説。歷經了這麼多年的聚少離多,她依然在用行動支持着自己的丈夫,如今還有兒子。

小學中學的時候,郭宇朔對於人生有很多想法和計劃,面容清秀的他一度想去當演員,他也愛繪畫,喜歡和朋友們去寫生。高考前,一番和父親的促膝談心,讓他選擇了追隨父親的腳步。

“我就這一個兒子,我當然希望他越來越好。”郭洪濤説,“親歷了鐵路的發展,就會更看好這個職業,中國鐵路未來一定會更好。”

一旁穿着筆挺司機制服的郭宇朔點點頭,滿臉都是對職業的自豪。“走進駕駛室的一刻,團聚時見不到父親的遺憾都釋然了。”他説,“駕駛室後是1000多名旅客,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身處其中才真正體會得到。”

【編輯:田博羣】

<script>window.FWBATH=1;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26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鐵三代”火車司機一家的除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