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台報社評:兩岸破冰可從防疫合作開始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綜合

台灣《旺報》2月3日發表題為《兩岸破冰從防疫合作開始》的社評,全文摘編如下:

全球至少60個國家或地區,已開始注射新冠肺炎疫苗,但台灣至今仍然掛零,桃園醫院暴發羣聚感染事件,更凸顯醫護人員缺乏疫苗保護的人道危機。日前媒體傳出“芯片換疫苗”的説法,雖屬一廂情願,卻迎合了綠營主導的台灣“自豪感”,大陸則高調報道大陸台胞施打疫苗的消息。

疫苗就像一面鏡子,照出兩岸硬實力失衡下,台灣扭曲的失落感。早在幾個月前,《旺報》社評就指出,新冠疫苗議題既是一個科學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如今應該是兩岸透過非政治性領域合作,累積善意與互信,為化解政治僵局創造條件的適當時機。讓疫苗議題迴歸技術領域,排除政治操作,才是明智的做法。

多國的新冠疫苗研發已經成功,並依法取得上市許可,隨着產量逐漸增加,供給將逐漸迴歸商業機制。大陸的科興疫苗已在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巴西等多個國家開始施打,另一款大陸生產的疫苗也在非洲多國推廣接種。歐盟成員國匈牙利1月29日率先批准大陸生產的疫苗入場,德國緊隨其後,表示對大陸疫苗持開放態度,只要獲得歐洲藥品管理局批准,就會開放施打。

大陸官方本着“兩岸一家親”的善意,優先為在陸台胞免費施打疫苗,民進黨大內宣則認定大陸“以疫苗謀統”。這類論述不客觀也不友善,令兩岸更不可能透過防疫而“破冰”。

蔡英文當局近期涉及兩岸疫情問題的言行雖有所改善,但還是有很大的問題。防疫總負責人陳時中最新一次回應陸制疫苗議題時,特意澄清不用大陸疫苗非關歧視,而是受到台當局的限制。相比上一次記者會響應大陸篩檢費用為何比台灣便宜時所使用的輕蔑言詞,這次發言至少較為理性,但也點出了蔡當局近半年多來處理疫苗議題的盲點。

如果蔡當局確實買不到疫苗,就不要打腫臉充胖子或顧左右而言他,而應對引進大陸疫苗持開放、可討論、可檢視的務實態度。

中美關係開始調整,兩岸關係將隨之改變。變局前夕,兩岸宜多一點平常心,讓新冠疫苗議題迴歸理性、常識和專業。可以從交換疫苗信息和意見開始,由兩岸衞生部門授權專家和大陸疫苗業者,以民間交流、視頻會議形式展開專業溝通。大陸媒體可以擴大報道在陸台胞施打疫苗的相關訊息,讓台灣民眾知情、放心。讓科學與真相成為兩岸防疫合作的主軸,兩岸關係破冰將不是不能想象。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