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瞭望丨夯實開發開放社會地基

由 豆更生 發佈於 綜合

◇浦東30年蜕變背後,除了風雲激盪的經濟改革,還有街巷裏弄長出的社會治理,它像春雨一樣,潤物細無聲,卻讓城市更温暖、更有凝聚力。

◇浦東開發不只是土地開發、項目開發、經濟開發,更是社會開發,即爭取社會全面進步。

大城善治,繡針精神。

從東海之濱的阡陌鄉野到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浦東30年蜕變背後,除了風雲激盪的經濟改革,還有街巷裏弄長出的社會治理,它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讓城市更温暖、更有凝聚力。

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要求下,重溯浦東社會治理創新的軌跡和邏輯,別具意義。

“望江驛”裏的文化温度

陽光燦爛的日子,坐在三面落地的景觀玻璃牆前,喝茶、聽音樂、看書、發呆,室外的綠樹、藍天和波光粼粼的黃浦江一覽無餘……這樣的閒暇時光不是在五星級酒店,也不是在高端寫字樓,而是在普通市民皆可去的望江驛。

在浦東東岸22公里的濱江岸線,每隔1公里,就有一個免費供市民休閒娛樂、打發時光的地方,統稱望江驛。

每一個望江驛平均只有200平方米,卻坐擁一線江景,且配套了完備的基礎功能:包括無障礙廁所和母嬰室在內的公共廁所,含自動售賣機、WiFi充電功能和共享雨傘的休息室,以及囊括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和急救箱的醫療急救服務等。

每一個望江驛還有獨特的定位,吸引了一批死忠粉。

名為“初心”的望江驛5號已成為“穿越時空”的紅色主題教育打卡點。一名遊客踏入此地後感慨:“看到這些紅色主題小擺件,感覺眼淚都要掉下來了,這正是自己小時候的記憶。”記者瞭解到,這裏白天是紅色主題書房,放滿了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專業選書師精選的百本書籍,晚上變成直播間,作家葉辛、京劇演員王珮瑜等都曾在這裏直播,其他時段還會不定期開展紅色主題視頻放映及“四史”教育等。

望江驛4號則被打造成“永不落幕”的進博會網紅產品體驗點。格魯吉亞的陶罐酒、烏克蘭的網紅食用油等過去進博會的明星展品,在這裏均可一鍵下單。

“這些功能不是我們拍腦袋想的,老百姓有閲讀、休息和網紅打卡的需要,我們就提供這些功能設計。”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局長黃瑋説,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也要與時俱進,提高顏值。

早在望江驛之前,浦東就打造了一批“家門口”的服務中心。浦東新區副區長吳強説,2017年浦東率先啓動“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2018年又着力打造“15分鐘服務圈”。前者是內核,主要集成對場地需求小的服務項目,後者是外圍,主要提供有較大空間需求的專業服務。兩者有機結合致力於讓老百姓“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醫療就在身邊”。

社會組織深度參與社區治理

綠油油的應季蔬菜、滿牆的風車茉莉,小小的觀賞魚塘……在浦東陸家嘴街道的招遠小區,幾乎所有訪客都會被29棟附近一個名為“招園”的小花園吸引。

殊不知,如今廣受好評的“招園”,曾長期是招遠小區居民的一塊心病。“由於長期空置,很多人在此堆放垃圾,蚊蟲滋生,附近樓棟居民平時晾曬衣物都成問題。”陸家嘴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説。

招遠小區之變,得益於浦東經濟的迅速騰飛,更得益於各類社會工作者的積極求變。

“開發開放之初,快速城市化帶來一系列矛盾,浦東的社會工作開展得比較早。”浦東社會工作協會原副會長兼秘書長段慧霞回憶説,從1996年開始,浦東就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陸續引進36個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充實到街道相關工作崗位,浦東的社會工作由此邁上職業化、專業化之路。

進入新時代,在“小政府、大社會”理念影響下,浦東的社會工作者也有了越來越大的舞台。

2015年,陸家嘴街道發起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註冊在浦東新區民政局。基金會在網上發佈社區微更新計劃後,吸引了仁人家園、華東師範大學、拙生活等各類機構參與。從2017年開始,在基金會發動下,陸家嘴街道已建設二十多個社區小花園。建設資金全部源於社會捐贈,參與方包括社區居民、來華留學生、外企員工、建築公司、金融機構等。

“我做不了千千萬萬的事,但我可以讓千千萬萬的人跟我一起做事。”在段慧霞看來,社會工作者的意義在於能夠充分發動羣眾,實現“助人自助、自助助人”。

今年疫情期間,一個名為“在一起”的公益項目,發動社工每天花幾小時在線陪伴一些遭遇家庭變故的人,給他們帶去不少温暖;《放牛班的春天》式的故事在浦東也有了續集——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生張軼超2001年建立久牽志願者服務社,幫助來滬務工子弟申請UWC(世界聯合學院)的獎學金,幫助他們去中國香港、英國、德國等地留學,獲得不一樣的人生。

“浦東始終致力於通過政策引導,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和創新力,推動社會組織在浦東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浦東新區民政局局長周小平説,“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浦東新區累計投入的社會組織扶持資金超過8000萬元。

讓“有趣的靈魂”有所棲息

1990塊琺琅銅盤組成的地球儀雕塑,重温1990年“站在地球儀旁思考浦東開發”的初心;1210張普通百姓鏡頭中的浦東印象,彙集成充滿故事的照片牆;全景式多媒體裝置展現“浦東24小時”……在世博地區的中華藝術宮舉辦的“風從東方來——浦東開發開放30週年藝術展”上,每一件展品幾乎都充滿了故事,在網絡上發酵成網紅展覽。

“很難想象,這種主旋律性質的展覽竟然能如此兼具藝術性和教育性,一件件展品都太有故事、太精緻了。”在陸家嘴工作的白女士看展之後連連讚歎。

位於浦東新區上海中心大廈52樓的朵雲書院,有“離天空最近的書院”之稱,是滬上重要的文化地標;由上海造船廠工業建築遺產改造而成的“船廠1862”,則成為畫廊、花藝、策展、藝術品商店等的重要集合地。

“浦東開發不只是土地開發、項目開發、經濟開發,更是社會開發,即爭取社會的全面進步。”上海市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啓正如是説。

循着這一思路,浦東正大手筆建設各類文化體育項目,讓“有趣的靈魂”有所棲息。比如,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三大市級重大場館已落户浦東並取得節點性建設成效;區級重大文化項目也在有序推進,其中東方藝術中心、南匯文化藝術中心和浦東圖書館已完成修繕,廣電中心及金橋碧雲美術館項目也建成投入使用,且舉辦了一系列大展。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2019年曾説:“浦東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城市功能滯後於經濟功能,社會事業滯後於經濟發展等短板,這些都是需要黨委政府深思的問題。我們要一起努力把硬骨頭啃下來,把浦東建成更有人文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宜居宜業的、人人嚮往的地方。”

顯然,這為浦東續寫社會建設的新篇章埋下了令人期待的伏筆。(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何欣榮 胡潔菲)

來源:《瞭望》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