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京張鐵路,見證民族復興征程

  自2019年底正式開通,京張高鐵已順利運行九個多月,累計服務旅客數以百萬計。從時速35km到350km,百年京張鐵路不僅記載了中國鐵路的變遷史,更是演繹出一部近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史。

  百年京張,變的是建設工藝,不變的是必勝決心。修建京張鐵路時,面對距離長、岩層厚的八達嶺隧道,詹天佑採用了先從山頂往下打兩口豎井,再分別向兩頭開鑿的中部鑿井法;而如今,我們不僅研發出“長城號”全液壓可調式超大斷面襯砌台車等大型設備,還掌握了品字形開挖、精準微損傷控制爆破等獨特的施工方法,建設出最大埋深102米的八達嶺長城站,為世人矚目。

  百年京張,變的是旅客體驗,不變的是智慧創新。青龍橋附近的坡度特別大,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詹天佑順着山勢設計出巧妙的“人”字形折返線,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後邊推,成為中國鐵路史上的一個創舉;而如今,集優越空氣動力學性能和漂亮外觀的智能動車組在350公里的時速下,以北斗衞星導航系統、自動控制技術對列車全程運行進行控制,開出了一列列安全、節能、高效的自動駕駛列車,這在世界範圍內尚屬首次。

  百年京張,變的是國家實力,不變的是拼搏鬥志。百年前的中國積貧積弱,在外國人“能在南口以北修築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的輕蔑嘲笑中,詹天佑親自帶着學生和工人,扛着標杆,揹着經緯儀,在峭壁上定點、測繪;而如今,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高鐵名片早已享譽世界,舉世矚目的2022世界冬奧會也將盛大舉辦。我們不斷突破外國技術壁壘,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京張高鐵上運行的動車組上交叉運用,使京張高鐵的設計、建設、運營過程,成為了一個融合現代最先進技術的集合體。

  一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公佈了他的《實業計劃》,憧憬能實現“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大國盛景。而今年,我們印發了《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中國鐵路2035年、2050年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跨越百年的兩部規劃交相輝映,共同見證了中國鐵路由弱到強,從追趕到超越的鉅變。

  如今,我們的智能化高速鐵路建設和發展在世界遙遙領先,我們的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我們更應該胸懷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更好的擔當起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歷史使命,在大變局與新時代的相互激盪中實現新作為。

  作者:鍾卓綱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6 字。

轉載請註明: 百年京張鐵路,見證民族復興征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