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劇發展史上,上世紀90年代是特殊的十年。以股票為代表的香港金融市場發展蓬勃,至90年代後期已成為亞洲最大的金融市場之一。港劇也立足社會發展,推出一系列表現香港商戰、金融紛爭的電視劇,如《大時代》《創世紀》等。與此同時,香港的職業化社會屬性也日漸加強,越來越多市民期待從事具有一定聲望的工作,並享受其社會地位帶來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方式,由此反映警察、法醫、醫生、律師、法官等羣體工作、生活的行業劇日益增多。其中《刑事偵緝檔案》《鑑證實錄》《壹號皇庭》等也在內地引起廣泛討論,讓內地觀眾瞭解香港社會的同時,也形成了不同生活方式帶來的新鮮碰撞。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香港迴歸祖國後納入國家治理體系,走上了同內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寬廣道路。上世紀90年代的港劇也開始尋求與內地合作,以戲劇視角讓香港、內地的觀眾增加了相互瞭解的機會。
《壹號皇庭》展現了歐陽震華等人飾演的律師庭上庭下的生活狀態。
丨題材多樣
商戰劇:從劇本到製作全新嘗試
1992年播出的《大時代》對於上世紀90年代商戰劇尤有特殊意義。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頒佈後至1997年香港迴歸前,這一階段往往被稱為“過渡期”。繁榮的股票市場,吸引無數香港人狂熱地投入其中。《大時代》看似表現的是股票經濟時代,香港兩個家庭兩代人,丁蟹(鄭少秋飾演)與方展博(劉青雲飾演)的恩怨情仇,實則書寫了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香港社會變遷,以及不同階層香港人的生存側影。
《大時代》中,劉青雲飾演的方展博和周慧敏飾演的阮梅因股票的大漲而興奮。
劇中,方進新(劉松仁飾演)想讓“股票”成為香港人人都能參與的投資方式。方展博一無所有但敢輸敢贏義無反顧,奠定了未來的經濟基礎。還有羅慧玲、阮梅這些普通的香港人形象,沒有經濟、教育資本,為了飽腹而四處奔忙……劇中每個香港人都沉浸在潮水湧動中,被經濟裹挾難以抽離。
方駿釗猶記,當年《大時代》拍攝時他還在做助理編導。“我看到他們搭建了一個股票交易市場,裏面放滿了電腦,場景非常厲害。然後我發現這個電視劇無論是台前幕後還是工作人員、演員,拍戲的時候氣氛都很熱烈,我那時就總在旁邊看他們拍。”在方駿釗看來,《大時代》的成功是必然的,從劇本、演員到製作,都是港劇走在非常前面的一次嘗試。包括講故事的方式也與以往不同,對他後續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比如第一集第一場戲就是在大廈天台,孩子被推下樓。劇本一下用這樣的方式把觀眾牽進去,這在當時是一個很突破的方式。”
《大時代》的影響持續了多年。直到2015年該劇重播時,香港社會甚至再次出現“丁蟹效應”,即一旦《大時代》播出,香港股市一定會有所震盪。
古裝劇:《醉打金枝》等突出喜劇與戲説
在上世紀90年代起伏的經濟狀況下,香港市民進一步希望在電視劇中尋找娛樂與慰藉。TVB產出了諸多老少咸宜的喜劇,均獲得不俗反響,其中《狀王宋世傑》《醉打金枝》《苗翠花》等古裝喜劇最為經典。這類港劇往往在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故事的基礎上進行無厘頭、喜劇化的改編與戲説。
《醉打金枝》是一部喜氣洋洋的劇。
1998年,方駿釗執導了古裝喜劇《天地爭霸美猴王》(《西遊記貳》)。他也曾是《西遊記》第一部的助理編導。“在劇本上我們加了很多搞笑元素,特別是豬八戒跟孫悟空的互動,還有孫悟空與黑熊精、犀牛精、萬妖女王等有趣設定,觀眾都非常喜歡。”
黎耀祥飾演的豬八戒比較反傳統。
黎耀祥在這部劇中飾演了豬八戒。在他看來,豬八戒是一個反傳統的人物,可以從神仙的角度去看,也可以從人的角度去看,所以怎麼演都沒錯。這個特點讓黎耀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同一個場合裏面,我可以演繹出來(豬八戒)不同的態度,我們説豬八戒沉迷女色、好吃懶做,這都只是他的一個側面,我可以給他很多不同的角度。”
《天地爭霸美猴王》後,方駿釗又製作了《狀王宋世傑》,塑造了廣州一代狀王宋世傑,一張利嘴在公堂上戰無不勝;也拍攝了以中國傳統神話為基礎的古裝神話劇《封神榜》。曾有人評價劇中陳浩民飾演的哪吒:活脱脱一個古代“問題少年”,從頭到尾的誇張打鬥促成了別具一格的搞笑風格。這些劇的成功影響着方駿釗未來創作《搜神傳》《點解阿Sir系阿Sir》《降魔的》等作品,“那時候我覺得奇幻劇不管是古裝、時裝,做得有趣、好看,都可以吸引觀眾。”
《狀王宋世傑》是觀眾喜歡的喜劇。
職業劇:角色可以有缺點,但專業必須過硬
上世紀90年代的港劇立足於真實的香港生活,以身邊的所見所聞吸引香港觀眾的興趣。但在藝術加工中,一些觀眾平時不太瞭解,卻廣泛存在於香港社會的專業故事,同樣成為創作人挖掘的重點。“比如警察、律師、醫生、航空業這些人的故事,我們一般人很少去警局、醫院看他們是怎麼工作的。所以觀眾也會很有興趣。”潘嘉德説。
1995年,潘嘉德對日本的推理小説愛不釋手。當時香港發生過一些案件,例如雪糕店外面有個藏屍體的紙箱,一直都沒找到兇手。“我就在想,我們可不可以把推理和警察職業結合起來,又不能只是推理,還要把警察查案的細節加進去。如果拍成戲,應該也很吸引觀眾。”於是潘嘉德請編劇寫了一部刑偵劇本,二十集,八個故事——一個大案子貫穿始終,其中接連不斷穿插八個小案子。“以前老一輩香港觀眾的習慣是,我星期一看開頭,星期五看結尾,中間很多細節都沒有看。所以我就跟編劇説,我要長中有短,短中有長;有一個案子開頭就有,中間有許多線索但就是查不到,結尾就查到了。”
除了一些重點項目之外,TVB往往會給予導演、監製極大空間,創作他們感興趣的題材。潘嘉德剪輯完《刑事偵緝檔案》前三集後,TVB高層才第一次看到這個作品。看完之後還想看,於是潘嘉德又兩天剪出一集給高層,“他們追得很快。然後就説這個故事可以拍第二季,而且不能只是20集,要30集,再多幾個故事都行。”潘嘉德表示。最終首部《刑事偵緝檔案》播出半年後,《刑事偵緝檔案》第二季便緊鑼密鼓開拍,原班人馬,原定三十集,十三個故事;後來在拍的過程中又加了十集。
《刑事偵緝檔案》第二季比原定增加了十集。
在為《刑事偵緝檔案》採風的過程中,潘嘉德拜訪過一位在警局鑑證科工作的朋友親戚,一名驗屍官。對方無意中和潘嘉德講述了很多鑑證科的故事。“我是很怕血的人,但他説的事真的很有意思,因為他們是用一個科學的原理去查案。”就這樣,1997年《鑑證實錄》作為《刑事偵緝檔案》衍生出來的故事,開啓了TVB劇對“法證”職業的挖掘。後來,梅小青拍攝《法證先鋒》,還曾拿了《鑑證實錄》的前兩集做參考。
《鑑證實錄》中的藍紅塑膠袋是不少人的童年陰影。
香港職業劇最大的特點就是專業性,但同時也堅持表達人情冷暖與人性善惡。當年風靡一時的《壹號皇庭》講述了香港一羣正義的律師在法庭唇槍舌劍,以及在庭外經歷個人感情考驗的故事,情與法的融合吸引了無數觀眾。該劇導演鄧特希曾説,角色生活中可以有缺點,甚至越不完美越好,但專業上必須非常過硬。1998年播出的《妙手仁心》則反映了醫生、律師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樂,以及醫院工作中生老病死帶來的社會與人性問題。該劇開播一週就打破了當年的收視首播紀錄。
《妙手仁心》是TVB出品的經典職業劇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職業劇也較早表達了獨立女性精神,反映了香港社會女性在職場的價值。例如1998年的《陀槍師姐》突破性地展現了香港女警察的颯爽面貌,劇中關詠荷飾演的朱素娥原本是家庭主婦,但在婚姻、事業頻遭挫折後,憑着樂觀、獨立的性格,成為真正的陀槍女警。《鑑證實錄》中陳慧珊飾演的法醫聶寶言,更是被譽為職場女性的榜樣。據説當年很多女生報考法醫系,都是受到了聶寶言的影響。
丨流程靈活
邊寫邊拍,黎耀祥三十年未拿過完整劇本
面對龐大的製作量及收視率考量,港劇必須在有限成本下,兼顧高質量、高效率,形成一套完整的工業生產流程。方駿釗擔任助理編導的第一部作品是1991年拍攝的《武林幸運星》,共二十集。他回憶,相較上世紀70、80年代的長篇電視劇,90年代的劇集大多以20集到40集為主,大概兩日的外景、三日的內景就能拍一集;平均三個月拍攝一部劇。為了開源節流,劇中的服飾、道具會循環利用。曾有媒體報道,1995年《神鵰俠侶》裏金輪法王的行頭,到2001年《尋秦記》裏變成項少龍的戰衣。1997年《苗翠花》中女主角的一件青衣,2004年又出現在《金枝欲孽》中。
潘嘉德從1988年開始擔任導演、監製。他透露,TVB通常會計劃今年要製作多少個小時的劇集,然後每位監製貢獻4-5個方案,由TVB高層們篩選。一名監製,一年起碼會有50個小時的製作量,“那時為了節省創作時間,劇本往往是邊寫邊拍,行內稱‘飛紙仔’”。黎耀祥就曾在採訪中透露,在TVB的近三十年裏從未拿到過完整的劇本,通常編劇寫好了10集就會開機。
但即便在工業化的製作環境下,在潘嘉德看來,TVB很好的一點是非常願意給創作者空間與機會,即便一部戲收視率不行,也不會炒你魷魚,總會給你機會證明自己。“像《衝上雲霄》《歲月風雲》這些重要的劇,公司信任你的能力就會給你,但像《ON CALL 36小時》《刑事偵緝檔案》《三個女人一個‘因’》這種題材比較新鮮的劇,都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公司覺得故事好看、新鮮,那也會讓我去拍。”
《衝上雲霄》展現了機場一系列工作人員的生活。
不僅創作流程更為工業化,在製作上,港劇也開始嘗試大規模、大製作。方駿釗猶記《天地爭霸美猴王》是TVB第一次如此廣泛地在古裝劇中應用特效技術和場面。其中有一個場景是孫悟空、唐僧等人渡過一條大河,一隻老龜馱着他們過去。“我當時很發愁這場面怎麼拍?”思考了很久後,TVB出資為他們做了一個很大的龜模型,還找了一隻電船專門拉着大龜,演員們坐在上面,後期再結合特效做出龜的動作,“這放在現在也是價值不菲的。”《天地爭霸美猴王》還突破性地採用了綠幕拍攝,在棚內搭建了水簾洞的場景,利用高速錄像機拍出一羣猴子搗亂的戲。“這些在當年都是走在很前面、很大膽的嘗試。”
業內曾流傳,90年代的TVB像電視人的“歷練場”,每個人都揹負着超負荷的工作量與壓力。但在潘嘉德看來,當年大多香港電視人想的都是,如何把自己的戲拍好看。以他而言,所謂壓力,全部來源於對自我的要求。“開播前觀眾喜不喜歡,收視率怎樣,我還考慮不到。我很少去計算這個劇幾秒鐘要一個什麼笑點,我就是按照故事發展去看哪些地方要放大,哪些地方要割捨。我希望我的劇集很順很好看,這是我的理想。”
丨北京取景
《刑事偵緝檔案》監製難忘北影廠美味烤鴨
早在70、80年代,港劇中就出現過內地場景、人物和文化等,但比較刻板。例如1979年《網中人》中廖偉雄飾演的內地青年程燦,一直嚮往香港的生活,但來到香港後卻一度不求上進。而90年代前中期,距離香港迴歸祖國的重要時刻越來越近,香港電視人感到,正如內地觀眾只是通過港劇淺顯瞭解香港,實際上,香港也沒有百分之百了解內地的生活。而回歸帶來的開放環境與緊密交流,為他們提供了更多與內地交流的機會。
《刑事偵緝檔案》第三部很多場景在北京拍攝。
1997年香港迴歸前夕,TVB高層向潘嘉德表達了期待與中央電視台合作的意願,希望潘嘉德能帶着《刑事偵緝檔案》第三部前往內地拍攝。於是,潘嘉德帶着製作團隊前往北京。由於一些原因,與央視的合作從合拍變成了協拍,北京電影製片廠同時協助,“太方便了!”這是潘嘉德第一次來北京取景。潘嘉德當時想找一個派出所的場景,但不要很新的建築,最好是四合院,可以體現內地的特色。於是北影廠便找到了一些老街,在一個院子裏搭建了派出所的場景。但潘嘉德印象最深的還是北影廠的食堂。“當時因為北京太冷了,我凍出了皮膚敏感,住了一段時間醫院。出院後北影廠的廚師專門給我們做烤鴨。他們做的烤鴨比全聚德的都好吃。那段拍攝的回憶是很美好的。”
後來,TVB又推出了《香港人在廣州》,透過一個香港人赴廣州創業的奮鬥故事,反映香港人與內地同胞互相體諒的轉變過程。林志華也拍攝了講述中醫發展以及香港與內地親情關係的《情牽百子櫃》,並來到了上海取景。“香港觀眾其實非常想了解內地的事情,用故事手法去帶出這些事情的話,認知會比較深刻一點。尤其是人情味重的故事,會更吸引香港觀眾去理解內地的情況。”林志華説。
——經典台詞——
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年
兩地觀眾都注意到,港劇中經常有一些常見台詞被人津津樂道,比如,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你餓不餓?我煮碗麪給你吃;感情的事是不能強求的;人生能有多少個十年;發生這種事,大家都不想的;一家人最重要是整整齊齊;現在不是一定要你説,但你所説的將會成為呈堂證供……
餓不餓?煮碗麪給你吃
港劇取材於生活,台詞也大多來自香港人的日常用語。例如“你餓不餓?我煮碗麪給你吃”,在香港,煮麪是最容易填飽肚子的方式。除此之外,港劇中最常見的“糖水”、“靚湯”也是香港人必不可少的餐食。“我們每天晚上都要喝糖水。年輕人回家,媽媽總會給你留一碗湯,無論是老火湯還是雞湯、排骨湯。回家之後就可以當作宵夜,自己熱來喝。這真的是源自生活。”潘嘉德向新京報記者解釋。
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
像“做人,就是要開心”、“感情的事是不能強求的”也是香港人常説的口頭語。曾有學者説,這是一種用看似玄虛的表達,傳遞了某種“香港精神”——強調關懷,表達樂觀。潘嘉德透露,有時候劇本可能沒有這些口語台詞,演員還會在現場加上去,因為他們覺得這樣説可以對錶演有幫助,比較接地氣。而導演和監製也認為,只要順、真實,就好了。例如劇中有人按門鈴或敲門,主角大多會站起來並説“我去開門”。在潘嘉德看來,香港電視和電影的區別就是,電影更多是讓觀眾看畫面講故事;但電視劇只要光聽對白,觀眾就能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因為很多香港觀眾在家裏不會一直坐着聚精會神地看電視劇,還會去洗個手,去洗手間等,所以有時候對白一定要解釋清楚。”
新京報記者 張赫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