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果下“書架”上“貨架”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創新成果下“書架”上“貨架”

  9月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主展區,觀眾在參觀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列車“復興號”動車組模型。
  王 振攝(人民視覺)

創新成果下“書架”上“貨架”

  8月15日,安徽省馬鞍山市經開區雲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在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鐵設備“智能運維大腦”系統。
  王文生攝(人民視覺)

創新成果下“書架”上“貨架”

  8月9日,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試運行國內首條稀土永磁磁浮軌道列車“興國號”。
  鮑贛生攝(人民視覺)

創新成果下“書架”上“貨架”

  5月30日,科研人員在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查看直徑2英寸(50.8mm)的氧化鎵晶圓。
  龍 巍攝(人民視覺)

創新成果下“書架”上“貨架”

  8月29日,一列滿載着貨值5000萬元左右的四川自主知識產權產品集中出海專列從四川省成都市發車。
  胡志強攝(人民視覺)

  賣專利可以像賣藝術品一樣,公開拍賣,價高者得。

  買專利可以像買日用品一樣,觀看直播,在線下單。

  近年來,知識產權流轉活躍程度明顯提升,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益加速顯現,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走下“書架”、走上“貨架”。據統計,2021年,中國專利轉讓、許可次數達到42萬次,同比增長15%。

  在8月24日舉行的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衡付廣表示,“知識產權的高效流轉,有力促進了創新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加速釋放了創新活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公開拍賣、在線購買,專利轉讓更便捷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雙雙突破100萬件。當前,中國正致力於把大量知識產權資源盤活用好,大力推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近年來,一些推動知識產權高效流轉的新做法、新平台應運而生。

  起拍價95萬元,多輪舉牌後,最終成交價205萬元,溢價115.79%。競拍者激烈爭奪的是一項知識產權成果——智能化流行病學調查系統。近日,江西省舉辦“贛拍”科技成果拍賣會,電子信息、醫療器械、人工智能等領域的10項成果最終全部成交。

  知識產權成果拍賣活動在各地興起,通過拍賣這一形式將專利、商標等無形資產快速變現,加速知識產權轉化運用。今年7月,江蘇省舉辦“專利(成果)拍賣季”,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湖北省推出“鄂來拍”,今年已拍賣成交103項專利,成交金額5165萬元。

  與拍賣會相比,“專利超市”則可以全天候交易。8月22日,上海市普陀區首個“專利超市”上線。“專利超市”是一個彙集專利許可、轉讓等大量供需信息並促成交易的平台,企業用户可以像逛超市一般挑選專利。目前,上海市已有多家“專利超市”。奉賢區“專利超市”還推出“私人訂購”服務。如果企業沒有相中“超市”裏的專利,可以在線提出需求,“專利超市”幫其訂購。

  以前,無論是拍賣還是“超市”售賣,知識產權成果流轉都是採用“一對一”的許可方式,如今,一種“一對多”的模式正在試點推進。2021年6月1日起,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正式施行,引入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專利權人自願聲明並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後,任何人依照聲明的價格和標準支付費用即可獲得專利實施許可。

  專利開放許可有助於促進供需對接,提升談判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江蘇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韓奎國表示:“以前,高校跟某一家企業進行專利轉讓,要一家一家去談,高校、企業的精力消耗都比較大。而現在有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專利只需要進行備案,備案時説明該專利許可的一些條件。企業看到這一專利,感覺價格也能接受,就可以直接通過模板合同進行簽約。”

  日前,海南核電有限公司、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共有的發明專利“提高釺焊司太立合金抗水蝕性能的激光熔覆塗層及製備方法”,在海南國際知識產權交易所專利開放許可交易平台達成許可交易,被許可方為陝西華能電力建設有限公司,這是海南省首單成功實施的專利開放許可交易。

  “汽輪機葉片水蝕問題存在已久,不但降低了汽輪機熱效率,還增加了設備日常維護保養的成本。”陝西華能電力建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南國際知識產權交易所上線專利開放許可交易平台以後,公司發現其掛牌的一件專利可緩解汽輪機葉片水蝕問題,於是藉助平台獲得了該件專利的實施許可。

  目前,已有17個省份印發了專利開放許可實施方案,共組織篩選了4000多件有市場化前景的專利試點開放許可,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精準匹配推送至近2萬家中小微企業。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雷筱雲表示,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正處於試點推進的關鍵窗口期。試點工作將為制度全面落地做好政策、機制、平台、項目等各方面準備,力爭達到激發供需、儲備項目、探索經驗和完善政策等多重效果。

  協同創新、成果賦權,“沉睡”專利被喚醒

  高校是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產權創造的重要主體。數據顯示,2021年,高校科研院所專利轉讓許可次數達2.7萬次,同比增長33.4%,其中30%的專利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高價值專利轉化的“源頭活水”。

  生產難題就是科研課題。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表示,“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動‘轉學風、提質量’攻堅行動,引導高校技術創新真解決問題,成果轉化真有效果。”

  機器人抓取、感應加熱、高温淬火……在湖北鳴利來公司,一顆顆陀螺形鑽頭在全自動生產線上完成製造,銷往美國、俄羅斯、巴西、智利等國。

  幾年前,鳴利來公司遇到“卡脖子”難題:生產的牙輪鑽頭不耐磨、壽命短,鑽深不到600米就報廢,導致產品競爭力不強。湖北黃岡師範學院機電與汽車工程學院院長程曉敏、教授喻國銘研發團隊,蹲守車間進行技術攻關。經過數百次實驗,突破材料、鑽頭結構設計和製造工藝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發出長壽命牙輪鑽頭,鑽深達1500米以上,是普通牙輪鑽頭鑽深的2—3倍。技術攻關成功後,鳴利來的鑽頭產品迅速打開了國際市場。

  長期以來,高校創新成果“轉化難”,與此同時,中小企業技術“獲取難”。搭建成果轉化橋樑解決“兩難”問題,是加速知識產權轉化應用的重要着力點。

  吳震宇是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教授,2017年,他的發明專利“一種適用於三維編織捆綁紗控制的攜紗器及反饋系統”申報成功。但之後,這項專利便長時間“沉睡”在實驗室裏。“我也想進行成果轉化,可遲遲找不到合適的企業。”吳震宇説。

  2021年8月,浙江省市場監管局開始廣泛徵集專利,並將專利清單發佈在“浙江知識產權在線”平台上。很快,浙江省湖州市現代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發現了吳震宇的專利,並與他取得聯繫。“吳教授專利中涉及的裝置可直接替換現有織機的經紗架,能有效解決我們面臨的難題。”公司負責人倪志琪説。

  如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日益增多。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部長姚衞浩建議,政府聯合社會資源共同為高校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提供支持,比如,設立高價值專利產業化研發基金,進行概念驗證、產業孵化支持,推動實驗室技術與市場銜接等。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聯合印發《關於組織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行動的通知》,提出推動高校知識產權成果向企業轉移轉化的若干舉措,如,支持高校和企業探索協同創新的新機制、新模式,遴選一批專家教授擔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導師等。

  高校知識產權轉化過程中還遇到了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職務科技成果長期被當作“國有資產”進行管理,難以激發科研人員進行專利轉化的動力。改革勢在必行。當前,高校正逐步完善分配政策和激勵機制。

  重慶理工大學教授周志明的團隊研發出新型納米塗層技術,2021年底,他向學校提交了成果轉化申請,恰逢重慶理工大學進行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將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予成果完成人或團隊。周志明團隊享受到了新政策,獲得新型納米塗層技術的所有權後,團隊通過作價入股及現金入股方式,與浙江一家公司合作成立了重慶合創納米科技有限公司。

  “以前進行成果轉化,是我們‘追着老師跑’,現在是老師‘追着我們跑’。”重慶理工大學產學研合作辦公室主任宋林琳深有感觸,經過改革,成果完成人可獲得職務科技成果80%所有權或全部所有權,極大提升了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近年來,高校加大了成果轉化獎勵力度。目前,高校普遍將獎勵比例提高至70%,部分高校獎勵比例達到90%以上。”雷朝滋説,高校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從2012年的2357項增長到2021年的15000多項,增長了5.5倍;專利轉讓金額從2012年的8.2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8.9億元,增幅接近10倍。

  質押融資、風險分擔,“知產”加速變“資產”

  近年來,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證券化等舉措,將“知產”變為“資產”,用知識產權換來“真金白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額達到3098億元,連續兩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

  7月28日,大師兄餐飲、如軒海鮮砂鍋粥兩家企業分別與中國銀行廣東省分行簽訂了商標權質押融資貸款合同,授信總額度近1700萬元。“沒想到,依靠商標也能獲得銀行的支持。”如軒海鮮砂鍋粥負責人感慨道。

  今年上半年,面對較大經濟下行壓力,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額依然達到1626.5億元,同比增長51.5%。其中,1000萬元以下的普惠項目達7345項,同比增長112%,有效緩解了一批中小企業的燃眉之急。

  “這筆貸款真是雪中送炭!”説到靠知識產權質押拿到400萬元貸款,安徽省馬鞍山市御流包裝機械有限公司財務經理張芸欣喜不已。御流包裝公司主要從事衞生用品包裝設備的研發、製造,擁有多項專利技術。今年,企業生產流動資金緊張,導致原材料採購受到影響。得知企業困境後,馬鞍山經開區市場監管局第一時間幫助企業與銀行、專利評估公司對接。僅用了十幾天,公司便順利完成專利質押登記手續,在徽商銀行獲得400萬元貸款。

  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過程中,風險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一旦企業無法償還貸款,知識產權的處置、流轉比較困難,銀行常常面臨質押物無法變現的窘境,這影響了銀行的積極性。“金融機構正多措並舉,為擁有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部分保險公司、融資擔保公司與商業銀行開展合作,構建風險分擔、風險補償機制,營造商業銀行‘敢貸願貸’的良好局面。”銀保監會法規部副主任李翰陽説。

  山東省青島市海爾集團商用顯示設備小微智能互聯平台是一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因業務擴張亟需融資。按照銀行慣例,企業貸款必須有固定資產作抵押。然而,科技型中小企業往往沒有房產等有形資產,於是,公司想到了專利質押融資。

  青島市推出專利權質押保險貸款模式,將銀行承擔100%貸款風險轉變為保險公司、銀行和擔保公司三方進行風險分擔。通過專利機構的專利評價、擔保公司的盡職調查、保險公司的保前勘察、商業銀行的貸前審查,這家公司最終獲得200萬元貸款。“我們共保體三方可以從各自識別風險的視角評估企業,前端把控風險這個環節更深入更全面。”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承包部助理總經理李偉分析説,“有了風險共擔,金融機構的積極性提高了。”

  近年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不斷探索業務新領域。李翰陽表示,銀保監會積極引導銀行拓展新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探索開展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質押貸款業務,為芯片設計、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支持;相關部門還建立了植物新品種權評估體系和植物新品種權質押風險防控體系,指導銀行創新種業領域知識產權專項信貸產品。

  知識產權流轉活躍,轉化運用效益加速顯現,有效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達到12.13萬億元,同比增長5.8%,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現價增速3.1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4.6%,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聚焦推動知識產權價值實現,培育良好知識產權運營生態,大力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助力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取得良好成效。”衡付廣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30 字。

轉載請註明: 創新成果下“書架”上“貨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