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不夠或過度?入院養老先做這35題
3月20日起,《上海養老服務條例》正式施行,條例首次提出“養老機構應當建立入院評估制度,並根據老年人的身心變化動態調整”。那麼,“面試員”從何而來?18日,養老照護服務評估師培訓師資在上海開放大學開班研修,這些老師成了“養老評估師”的骨幹師資。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瞭解到,此輪培訓將覆蓋上海全市16個區,首批2000名養老機構評估師統一培訓指標、統一評估標準、統一持證上崗,將在500多家養老機構為滬上老人提供科學的入院評估服務,進一步實現信息化和專業化。
“高評”“低估”都不科學
“對我們做子女的來講,最擔心的是父母進了養老院這種照護機構,不能得到適合的照顧,照顧不夠或者照顧過度,”這位接受調查訪問的市民表示,“我們覺得這些對老人來説都不是最好。”調查顯示,在養老機構中,老人照護評估結果與老人實際狀況不吻合的情況時有發生,評估結果的偏差造成老人實際需求與養老機構提供的照護無法精準匹配,這也成為影響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提升的瓶頸問題。
當下,應對人口老齡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全面導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高品質養老目標。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瞭解到,截至2020年底,上海全市共有700多家養老機構,養老牀位已達15萬張以上。新的《上海養老服務條例》作為一部養老服務綜合性地方立法,對於機構養老服務的入院評估工作從法律層面作出了相關規定。
老年人入住養老院,到底怎麼分級服務?業內人士透露,以往部分養老機構自己來做“裁判員”,有時“高評”“高估”,以便達到更高的收費標準。當然,也有一些家屬希望把自家老人“往高裏評”,以便獲得更多服務。
但事實上,“供需不匹配”並不利於養老服務質量提高,同時機構對服務對象的人員配比也會因此產生差異。比如,在評估老人進食方面,吞嚥功能在“正常”到“不正常”之間,還包括是否需要他人幫助,是否適合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等,甚至喝水也要特別關注不同個體的區分度。若評估不到位,有噎食或“因噎廢食”並存的風險。
“人機一體”做完35題
儘管滬上養老照護服務評估從2013年起就有,但時至今日,其信息化、專業化程度與養老事業的新發展需求並不完全符合。上海市社會福利中心社會服務科負責人介紹,新開發的分級評估系統正在市屬4家福利機構試用,涵蓋生活自理能力、認知狀況、情緒行為、視覺、適應性等五大類評估指標。
就評估結果而言,從低到高分為六級:正常,輕度,中度一、二級,重度一、二級。如屬於“輕度”,老人可以自主照料為主,選擇社區養老或機構照護等均可;而被評為最高的“重度二級”,則需要機構進行標準化的“全護理”。
基於這套系統,評估師評估時至少“雙人配置”,為老人開展入院面試。在此環節,老人共接受評估師35道題目的評估,每道題均有多個選項,答卷後出具分數。其中,31題為現場評估,權重佔比95%;另有5%權重為適應性評估,如人際關係、睡眠質量、生活適應等,設定兩週的觀察期才告完成。這將改變之前的主觀問答採信,更全面反映老人實際的身心健康狀態。
不僅如此,“人機一體”的系統還識別老人相關受損功能,提供相應照護建議,針對性形成“體檢報告”及照護計劃。即使結果同為“重度一級”,但需要照護的側重點也不同,體現出個性化養老服務性質。若老人及其家屬不滿評估結果,還可申請第三方複核,有理有據也有監管。此外,如必要,還有系統隨機匹配評估師,進行非利益相關方的再評估。
跟蹤評估乃至建立“黑名單”
目前,接受培訓的養老照護服務評估師均有護理、醫療、康復等相關背景,也可以在機構中從事不同業務兼職。在上海開放大學,來自滬上各養老機構的評估師正接受新版上海市養老機構照護服務分級評估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老年人生理心理基礎知識、照護服務分級評估標準解讀、照護評估在養老服務中的應用等,培訓形式包括理論授課、系統操作與現場教學等。
據瞭解,經歷數月培訓後,接受培訓人員將以機考的形式參加統一考核,考核合格的學員才能獲得上海開放大學、上海市養老服務協會共同頒發的培訓證書,以把牢老人入院“第一關”,對老人的照護評估既有細化指標,又能更統一科學地運用指標。
上海開放大學非學歷教育部部長王松華表示,培訓舉辦單位還將對培訓學員建立追蹤評估制度,組織專家對學員實操案例進行再評估,並根據再評估結果,對負偏差較大的學員嘗試建立誡勉談話、再培訓、證書追回乃至評估師“黑名單”的制度。
上海市社會福利中心主任、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會長徐啓華透露,除這項資質培訓之外,還將與上海開大合作,在學員擁有高等級護理資質的基礎上,進一步示範性培訓320名左右的金牌養老護理人員,向全社會輸送高端養老人才。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