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隻蜜蜂每天要造訪上千朵花;而一個養蜂人,則要跋涉千里。
蜜蜂與蜂農,從天南到海北,追逐一場又一場花事,釀造最甜蜜的味道。
蜜蜂是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車子一路疾馳,向歙縣深渡鎮開去。
春色浸染的皖南大地,林木葱鬱,奼紫嫣紅,正是百花盛放的時節。3月底,記者走進深渡鎮的養蜂點。 “這一羣蜂温順得很,不蜇人。 ”養蜂人邊説邊小心翼翼地打開蜂箱,直至體型最大的蜂王出現在記者面前。
普通人眼中平凡無奇的蜜蜂,在省畜保中心專家孟祥金看來卻是有語言、有靈魂的。 “一個蜂羣由蜂王、工蜂、雄蜂組成。 ”孟祥金介紹,正常的蜂羣裏只有一隻蜂王,負責產卵並分泌蜂王信息素維持蜂羣秩序,“蜂王一生只出巢一次與雄蜂交尾,交尾後蜂王將精子貯存在受精囊中,供一生產卵所用。 ”雄蜂的主要職責是和蜂王交配。孟祥金調侃道:“雄蜂不釀蜜,只食不做,遊手好閒,唯一使命就是與蜂王交配,因此有‘花花公子’之稱。 ”工蜂體型最小,數量最多,也是最勤勞的。採蜜、採花粉、育王、育子、築巢、蜂巢守衞,都是它們的工作。 “蜂王壽命可達5到7年,工蜂則只有45天,如果正好處於越冬期,工蜂壽命會延長到3個月左右。 ”孟祥金説,當蜜蜂繁育得快,“房子”就住得擁擠了。這時候工蜂就會從幼蜂中選出一隻一直給它喂蜂王漿。當老蜂王察覺到時會試圖咬死它,這時候工蜂就會集體隔離,待新蜂王性成熟後,蜂羣就會一分為二,在新蜂王的帶領下形成新的蜂羣。
“一隻好王,萬金蜜糖。 ”黃山市種蜂場等參加“八五”國家權威部門畜牧業重點科研項目計劃專題 “高產蜂種的培育”工作,成功選育的蜂蜜、王漿雙高產蜂種“黃山1號”自1994年起便向全國推廣。一隻良種蜂王的選擇是十分重要的,簡單來説,抗病強、繁殖快、適合本地實際的就是最好的。 “但有了好的蜂種也不能一勞永逸,要注意通過定期更換蜂王或蜂王交配避開自己蜂場3公里以外等方法,避免‘近親繁殖’而導致的羣勢萎縮。 ”黃山種蜂場場長朱國軍説。
來源:中安在線
蜜蜂的世界充滿了非凡的智慧,蜜蜂也是自然生態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自然界中有超過八成植物需要通過蜜蜂進行授粉,可以説小小的蜜蜂能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 “蜜蜂是促使糧食、蔬菜、水果、油料等作物高產優質的最好授粉者。 ”孟祥金介紹。
保護本土中蜂至關重要
70歲的吳路亭就站在那裏,深情的目光望過去,滿眼都是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養蜂時間不長,也就38年。”吳老個頭不高、偏瘦、皮膚偏黑,説起話來,聲音洪亮,帶着濃濃的地方口音,“我們養的是皖南中蜂,個頭小,本領大,5℃左右的天氣都能出去採蜜。 ”
皖南中蜂是中華蜜蜂在安徽省皖南山區長期適應形成的生態類型,已列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名錄》,該品種適應性強,飛翔迅速,嗅覺靈敏,能利用零星分散的蜜粉源植物維持蜂羣的生活。
站在深渡鎮中蜂保護區的蜂箱中間,吳老從箱子裏慢慢地抽出一塊塊蜂板,仔細端詳,好像是藝術家在欣賞自己的作品,眯着的眼縫露出一絲笑意,“起初我只養了幾羣。後來這裏的枇杷種植面積擴大,枇杷開花在冬季,授粉離不開中蜂,再説枇杷蜜好喝又營養,我就跟着擴大了養殖規模。 ”
吳老愛蜂,對於8年前的那一幕,他至今記憶深刻。那年國慶節的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樣檢查蜂巢。 “突然,一大羣意大利蜂嗡嗡地奔過來,趕都趕不走。等打開蜂箱,蜂王已經死了。 ”吳老的語速明顯慢了很多,“30多羣中蜂,死了20多羣。 ”
蜜蜂也需要保護?是的,受意蜂攻擊、氣候變化、植物農藥等多重因素影響,皖南中蜂的生存發展受到威脅。目前,西方引進的意蜂已佔據多數,但它們的授粉活動往往只集中在它們熟悉的花卉種類上,不熟悉的本土品種往往視而不見。本土野生蜂羣的減少意味着許多本土植物可能得不到授粉,從而引起生態平衡的根本性變化。保護本土中蜂至關重要。
2015年4月,第44屆國際蜂聯國際養蜂大會暨博覽會確定,把每年的5月20日定為世界蜜蜂日。2018年5月20日,我國首次舉行“世界蜜蜂日”活動,主題是“感恩蜜蜂,與愛同行”。
2013年,吳路亭成立中蜂養殖基地協會,號召會員保護中蜂;2017年,協會被指定為 “省級皖南中蜂保護區”建設單位;2020年,入選第一批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單位。吳路亭成為皖南中蜂保護區負責人。“保護區的5公里範圍內,意蜂不得出現。 ”鳥鳴啁啾,藍天白雲,河水喧譁着奔去,蜜蜂嗡嗡的聲音縈繞在耳畔,吳老説,8年前協會僅有3000羣中蜂,現在已經有近1.2萬羣。
目前,我省已建有宣城市的寧國市和黃山市的歙縣、祁門縣三個中華蜜蜂保種保護區;宣城市涇縣和黃山市的徽州區、屯溪區建有中華蜜蜂保種場;歙具建有一箇中華蜜蜂保種基地。
這是一份甜蜜的事業
臨泉縣的郝學民,祖上從1933年開始養蜂,到他已是第四代。 3月中旬,記者來到他的放蜂點,這裏到處都是蜜蜂的嗡嗡聲,田野裏是花的清香。養蜂場裏,郝學民正一箱一箱地檢查蜜蜂。 “蜂蜜是我們最早的甜食來源之一,人類採集蜂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000年前……”談起蜂蜜,郝學民如數家珍,“花蜜要經過反覆釀造才能變為成熟的蜂蜜。蜜蜂會通過不斷地扇動翅膀、舞動身體蒸發掉花蜜中過多的水分,使含水量降低至20%以下,形成高濃度蜜液,同時蜜蜂也會分泌消化酶,將原有的蔗糖轉化為葡萄糖和果糖……”
一隻蜜蜂每天要造訪數千朵花,而一個養蜂人每年要輾轉數千公里。郝學民早春會前往雲南、廣西繁殖蜜蜂,隨後赴湖北、安徽讓蜜蜂採油菜花、槐花,夏秋季則到西北山區,冬季把蜜蜂帶回臨泉越冬。如今,脱貧攻堅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2013年,在各級政府的幫助下,郝學民牽頭成立合作社。 “政府對合作社的扶持和推介力度很大,凡有展銷活動,都組織去參加。自己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郝學民説。 2019年9月,臨泉縣政府給郝學民養蜂專業合作社頒發了“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社獎牌。同年,他的蜂蜜獲得合肥農交會蜂蜜類唯一金獎。
郝家養蜂第五代傳承人、郝學民29歲的兒子郝濤,為祖輩們打拼的蜂蜜事業注入了新活力。在他和愛人的帶動下,這裏的優質蜂蜜通過網絡,賣到了全國各地。用“土方法”養蜂釀蜜、通過“朋友圈”等新渠道賣貨,這位“洋氣”的蜂農帶來了不一樣的致富之道。
追着花走,帶着蜜回。郝學民就像他養的蜜蜂一樣勤勤懇懇。五代人傳承接力,終於釀造出最甜的味道。
當你品嚐清甜可口的蜂蜜時,可能不會想到我省是蜂產品生產和出口大省。去年全省出口蜂蜜4.92萬噸,約佔全國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居全國首位。據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負責人田傳春介紹,目前我省共有蜜蜂92萬羣,其中西方蜂種72萬羣,中華蜜蜂20萬羣。全省有養蜂專業户7000餘户,專業養蜂農民約1.5萬人。去年全省共生產蜂蜜約2.5萬噸,蜂業產值約7億元。 “自1998年起,我省已連續23年位居全國蜂產品出口前3位。 2015年以來連續六年全國第一,是僅次於茶葉的第二大出口農副產品。 ”田傳春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