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6日,基民盟當選主席阿明·拉舍特在基民盟線上黨代會上講話的視頻直播畫面。| 新華社
15-16日,德國主要執政黨基民盟召開本黨歷史上首次線上黨代會,由1001名黨代表選舉產生黨主席,親默克爾路線的拉舍特最終當選。隨着基民盟黨內權力平穩過渡,默克爾的接班人人選趨於明朗化,對於“後默克爾時代”德國內政格局和內外政策的整體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基民盟黨主席人選的產生過程可謂歷經曲折。從各種民調來看,在三位候選人,即聯邦議院聯盟黨黨團前主席默茨、北威州州長拉舍特(與衞生部長施潘組成競選團隊)和聯邦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羅特根之間,默茨的支持率都一路領先。
而在16日的線上投票中,黨主席職位的爭奪更是充滿懸念,第一輪默茨以385票對380票領先拉舍特,羅特根以224票遭淘汰,直到第二輪選舉拉舍特方以521:466勝出。
拉舍特當選增加了執政黨與中左政黨聯合組閣的可能性
拉舍特之所以最終當選,一方面得益於其豐富的執政經驗,他自2017年以來領導着德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聯邦州,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其黨內根基深厚,尤其是獲得黨內“大佬”的力挺。
默克爾在15日黨代會開幕式發言中希望“選出一個團隊”,就被指在隱晦地支持三位候選人中唯一“組隊”參選的拉舍特。前任黨主席卡倫鮑爾也力挺拉舍特團隊。反觀默茨,由於其轉入商界大約十年後迴歸,黨內人脈積累不足。因此,民調結果不能反映黨內、尤其是有投票權的黨代表的偏好。
基民盟黨主席的選舉結果成為黨內路線調整的“風向標”,為基民盟在“後默克爾時代”的走向釋放出重要的政治信號。在三位候選人當中,只有拉舍特作為默克爾忠實的政治盟友,堅持其温和的中間路線和中右政黨的定位;默茨則偏向右翼保守價值觀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拉舍特的當選代表着黨內多數人仍舊認可和支持默克爾時期的路線選擇,在“後默克爾時代”延續中間路線的意願仍舊占主導地位。
基民盟黨主席的選舉結果對於維持德國政局的穩定具有積極意義。今年是德國的“超級選舉年”,將舉行六個聯邦州的州議會選舉,並於9月26日舉行聯邦大選,從目前的民調結果以及各黨表現看,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與綠黨組成黑綠聯盟的概率較高。
如果默茨當選,基民盟將整體右轉,將給大選之後的組閣帶來極大困難。因為這樣一來,聯盟黨和綠黨共識更少,隨着基民盟右轉爭奪自民黨的選民,這兩個傳統盟友之間組成黑黃聯盟更不可能實現,極有可能出現遲遲無法組閣的政治僵局。拉舍特的當選增加了聯盟黨與中左政黨結盟的可能性,也為在德國政黨格局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維持政局穩定打下良好基礎。
▲ 1月15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右)在基民盟線上黨代會致辭的視頻直播畫面。| 新華社
對華政策基調穩健而積極
隨着基民盟黨主席人選落定,默克爾總理接班人人選也日益明朗化。自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基民盟在民調中一路走高,力壓其他政黨,如無重大意外,聯盟黨接下來共同推出的總理候選人將接替默克爾上台執政。
不過,基民盟黨主席不一定是總理候選人,拉舍特能否成功晉升總理候選人,仍舊存在變數和阻力,最大的問題在於他的民調結果偏低,在總理候選人問題上的支持率遠低於基社盟黨主席索德爾,而聯盟黨需要考慮選民偏好。
但無論如何,基民盟黨主席人選的確定正式拉開了“後默克爾時代”德國政治的帷幕。總體而言,拉舍特內政外交政策上均高度認可並堅守從阿登納、科爾到默克爾時代的傳統方針路線,未來估計還將保持較強的政策延續性和連貫性。
具體到對華政策上,拉舍特是三位候選人當中對華基調最為穩健和積極的。中國目前是德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拉舍特高度認可中德合作的互利互惠性,他認為歐洲必須在政治立場和商業聯繫之間找到平衡。在一次接受採訪時,他表示,中國是當今世界大國,“我們必須以現實主義和自信的態度面對中國”。其領導的北威州與中國經貿聯繫紐帶緊密,與多個省份締結了友好夥伴關係,是中國企業在德國的頭號投資地,也是華為歐洲總部和中興德國總部所在地。拉舍特的當選無疑在德國大選之年為中德關係的發展注入了穩定因素。
作者:伍慧萍( 作者系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教授)
編輯:劉暢
責任編輯:宋琤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