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中非合作 共促繁榮發展

加強中非合作 共促繁榮發展

遼寧何氏眼科醫院眼底病專家(右)赴烏干達參與“視覺第一非洲行動”期間,為患者進行檢查。何氏眼科醫院有限公司供圖

加強中非合作 共促繁榮發展

第一期“生命天使”非洲助產士助理培訓項目在温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開展期間,非洲國家學員在產房參觀時與中國婦產科醫護人員及產婦家人留影。温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供圖

加強中非合作 共促繁榮發展

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州遭遇嚴重旱災時,愛德基金會為索馬里州的9個村落建造了大型儲水設備,並提供送水服務。圖為當地村民協助將運水車裏的水注入大型儲水設備。愛德基金會供圖

加強中非合作 共促繁榮發展

在津巴布韋的馬納波爾斯國家公園,中國和當地反盜獵志願者駕駛動力三角翼進行空中巡護。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供圖

中非從來就是命運共同體。中非關係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中非關係發展更多面向人民。

中國人民始終同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同心相向、守望相助。秉持真實親誠理念,講求義利相兼、以義為先,中國同非洲共築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典範。

近年來,在中聯部指導下,在中國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協調推動下,中國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中非友好合作,為增進民間友好、促進務實合作、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共建一帶一路

增進民生福祉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中非關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中非發展戰略對接的機遇,用好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重大機遇,精耕“小而美”,畫好“工筆畫”,開拓新的合作空間,發掘新的合作潛力,中非民間合作方興未艾,為雙方民眾帶來許許多多看得見、摸得着的成果和實惠。

種子小,美在濃情厚意。

接地氣、聚人心。民間組織積極行動,“小而美”的民生工程顯著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眾獲得感。

連續13年,來自湖南省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稻育種專家胡月舫紮根在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初來時,困難很多。但當看到一雙雙充滿期待的眼睛,我就堅定決心,一定要留下來,把雜交水稻技術傳授給當地人。”為此,胡月舫自己帶着温度計,頭頂烈日、披星戴月在農田裏測量晝夜温差,冒着風雨記錄全年降水情況,手把手向當地農民傳授種植知識。經過多年努力,截至目前,胡月舫和團隊已培育出5個經馬達加斯加政府審定的雜交水稻品種,平均單產達到當地品種的3倍,累計推廣雜交水稻6萬公頃,有效解決當地糧食短缺問題。“我來到這裏,就為教當地人種田,幫助他們提高收成。這是朋友該做的。”

在尼日利亞、莫桑比克,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讓很多當地人“再也沒有餓過肚子”;在盧旺達、萊索托,中國的菌草技術讓眾多貧困農户的“錢包鼓了起來”;在坦桑尼亞,中國的玉米種植技術培訓讓農民成為“本地農技推廣官”……在中非民間組織、相關行業機構及企業的推動支持下,中國先進農業技術的“種子”不斷在非洲田間播撒,把來自中國的濃情厚意送往非洲的千家萬户。

促合作,美在天下情懷。

中國致力於把自身發展同非洲發展緊密聯繫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非洲人民利益緊密結合起來,把中國發展機遇同非洲發展機遇緊密融合起來,真誠希望非洲國家發展得更快一些,非洲人民日子過得更好一些。

11月24日,22噸來自盧旺達的幹辣椒在長沙完成通關手續,這是中國首次大批量進口盧旺達幹辣椒。明年3月起,湖南省計劃每月至少進口約700噸盧旺達幹辣椒,供應本地和全國市場。盧旺達當地媒體報道稱,辣椒出口到中國,能為盧旺達民眾就業和收入帶來顯著改善,農民的收入可以增長5倍。

“4D超聲設備價格昂貴,對操作技能要求高,醫院和診所在引進設備時一直存在憂慮。”埃及是非洲人口大國,但該國在婦產科領域的醫療設備相對落後,醫生易卜拉辛道出了其中原因。針對這種情況,中國企業邁瑞醫療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的經營策略——捐贈或以優惠價格出售,向埃及提供技術先進的彩超設備,並在當地建立4個培訓中心、13家培訓學校,提供全方位的體驗和培訓服務。隨着超過1500名埃及婦產科醫務人員完成培訓、走上醫護崗位,埃及每年已有超8萬人使用邁瑞超聲儀器檢查診斷。易卜拉辛感慨:“在中國企業支持下,埃及的婦產科檢查與服務水平實現飛躍。”

為健康,美在生命至上。

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中國民間組織積極行動,幫助非洲國家應對病疫,建設公共衞生體系,紮實推動構建中非衞生健康共同體。

從1963年中國向非洲國家派遣第一支醫療隊至今,累計向非洲派出醫療隊員2.3萬人次,診治患者2.3億人次。雙方醫療衞生交流合作不斷深化,新發再發傳染病、血吸蟲病、艾滋病、瘧疾等疾控合作項目次第展開,“光明行”“愛心行”“微笑行”等醫療巡診活動廣泛推進,為非洲民眾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剛到這裏,就遇到了兩名需要做白內障手術的艾滋病患者。”遼寧何氏眼科醫院有限公司眼底病專家孫興家對初到烏干達時的場景記憶猶新。為降低感染風險,他讓護士們撤離手術室,獨自穿着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開始手術。“天氣很熱,汗水順着額頭往下淌,感覺就像小蟲爬滿全身。我堅持着,直到手術成功。”2011年以來,何氏眼科派出醫療隊參與中國“視覺第一非洲行動”等活動,先後與非洲8個國家及地區的衞生部門建立長期合作關係,並從2018年起連續舉辦“中非眼健康發展論壇”,為提升非洲國家眼健康整體服務能力匯聚資源、提供助力。

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州的學生伊德瑞斯,以前每天下午的課程都要缺席,因為他要承擔一項家庭工作,牽着小毛驢到距村莊3公里遠的取水點馱水回家。“來回需要3個小時,每次帶回約80升水,全家6口人很快就用完了。”水資源匱乏、用水衞生缺乏保障一直困擾着索馬里州的民眾。直到2017年,情況發生了改變。中國社會組織愛德基金會在當地9個村落啓動了“活水行”項目,建設大型儲水箱,開闢專門取水場地,派專人管理消毒、運輸、分發等流程,並開展用水安全教育,有效提升飲用水供給、減少傳染病傳播。現在,伊德瑞斯每天都能喝上乾淨水,也不必再為耽誤上學犯愁了。

推動文化交流

共創友好家園

中非都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促進中非文明交流互鑑、交融共存,拉緊中非人民的情感紐帶,為彼此文明覆興、文化進步、文藝繁榮提供持久助力,為中非合作提供深厚精神滋養,民間交往發揮重要作用。

景德鎮青花瓷片、龍泉窯青瓷片、“永樂通寶”錢幣……這些具有中國歷史特色的珍貴文物相繼在肯尼亞出土。作為中國和肯尼亞合作實施拉穆羣島地區考古項目之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肯尼亞國立博物館濱海考古部等聯合採取行動,深入肯尼亞沿海地區的曼布魯伊村遺址、馬林迪老城遺址、塔卡耶遺址等多地進行田野考古發掘。項目對探索中國與東非地區早期交往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在肯尼亞吉門基石遺址,中肯聯合考古發現支持了現代人是在7萬至5萬年前走出非洲的觀點,確認了細石器文化的傳播路線;在埃及孟圖神廟遺址,中埃聯合考古隊通力合作,讓神廟的實地景象和出土文物呈現於世人面前……歷史古蹟是人類共有財富,民間組織積極開展考古合作,推動中非人文合作不斷髮展,為加強相互瞭解、加深友誼搭建重要橋樑。

堅持文化共興,民間組織積極作為,中非文化藝術、教育體育、智庫媒體、婦女青年等各領域交往不斷擴大。

在烏干達瓦基索區的布韋倫加村,今年新安裝的橙色圓形衞星天線在綠樹紅瓦中格外醒目。村子地處偏遠,電視信號較差。在中國企業承建的“萬村通”項目幫助下,這裏的村民看上了畫面清晰而且免費的衞星數字電視節目。不僅是村民家裏,村診所和當地小學等公共區域都接入了衞星數字電視信號,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時,還為學校開展遠程教學提供技術支持。

截至目前,中國已在非洲20多個國家實施“萬村通”項目,為1萬個村莊安裝數字電視。此外,中國還為塞舌爾、科摩羅、坦桑尼亞、毛里求斯援助實施廣電中心合作項目,提高廣播電視傳播能力,成為當地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中非人民對優美環境和美好生活有着共同的嚮往。建設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美好家園,是中非人民的共同期待。雙方堅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共同保護青山綠水和萬物生靈。

肯尼亞,內羅畢國家公園,長頸鹿、羚羊、犀牛等野生動物在大自然中覓食、漫步;不遠處,先進的列車沿着蒙內鐵路駛過,為當地帶來現代化的便捷生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徐徐展開。

蒙內鐵路建設秉持生態文明理念,在非洲的廣袤大陸上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在調研野生動物生活習性和遷移路徑的基礎上,鐵路全線共設置大型野生動物通道14個、橋樑79座。所有橋樑式動物通道淨高均在6.5米以上,長頸鹿不用低頭即可通過。特別是鐵路注重保護蒙巴薩紅樹林濕地公園的植被,通過線路繞行、預埋過水管涵等,保證紅樹林正常生長……

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在津巴布韋的熱帶叢林中,活躍着一羣中國反盜獵志願者。他們不懼危險,投身打擊盜獵和非法野生動物製品交易的正義行動,為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作出積極貢獻。

馬納波爾斯國家公園、薩比和切俄雷自然保護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在這個20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棲息着大象、獅子、花豹、河馬、鱷魚等動物。這裏也是非洲最著名的叢林肉販賣區之一,經常面臨武裝盜獵者的侵襲。2015年以來,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先後派出6批中國反盜獵志願者來到這裏。志願者們攜帶動力三角翼、橡皮艇、夜視儀等先進裝備,帶領當地護林員駕駛動力三角翼進行空中巡護、使用橡皮艇進行水上巡邏,顯著提升了當地反盜獵工作的科技水平和行動實效。在中非團隊共同努力下,至2019年,自然保護區內盜獵行為幾乎絕跡,人們自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明年開始,中國反盜獵志願者還將赴坦桑尼亞的乞力馬紮羅地區,開展新的動物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工作。

保持密切聯繫

夯實友好互信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中非保持密切聯繫,夯實友好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共同維護中非和發展中國家根本利益,推進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高水平發展。

不久前,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四十八屆會議期間,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團與50多個非洲國家常駐日內瓦代表團共同舉辦“減貧在促進和保護人權中的作用”主題視頻邊會。會上,非洲組協調員、喀麥隆常駐代表埃斯表示,減貧是非中合作的重要領域,非方讚賞中方在減貧等領域向非洲提供的無私幫助。非方高度評價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相信非中發展合作將結出更多碩果。

來自喀麥隆、肯尼亞的學者和媒體記者在發言中紛紛表示,中國減貧經驗對非洲國家實現自主發展具有極強借鑑意義。中國的成功經驗有助於廣大非洲國家早日擺脱貧困,更好促進和保護人權。

中非始終高度重視媒體合作在推動國家關係發展、溝通民心民意、深化理解互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堅持在友好交流中不斷增進互信,凝聚共識。目前,48家非洲媒體加入“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44個非洲國家參加“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非洲媒體和民間組織在中國維護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國家統一,實現發展振興等問題上堅決發聲,提供了重要支持。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非洲媒體積極客觀報道中國抗疫成就和推動全球抗疫合作的努力。埃及《金字塔報》、南非獨立傳媒集團、尼日利亞《今日報》《領航報》、埃塞俄比亞通訊社等“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理事單位和成員單位先後刊發系列報道,對中國抗疫努力表示支持,有力批駁美西方媒體的抹黑和謠言。

圍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非洲媒體積極讚譽,廣泛宣介。2019年,“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秘書處邀請包括非洲媒體在內的多國媒體來華,參加講座、參訪媒體,並赴中國多個省區市考察調研。聚焦中國在脱貧攻堅、生態文明、科技創新、城鄉建設等方面的探索和成就,埃及《消息報》、毛里求斯國家電視台、《贊比亞時報》、南非《先驅報》和《週末郵報》、尼日利亞《每日信報》、加納《每日寫真報》、利比里亞《傳統報》、突尼斯《大眾觀點報》等媒體從不同角度予以深入報道解讀。

日前,第六屆中非民間論壇在北京以線上線下形式舉行。論壇激盪思想,凝聚共識,總結經驗,開拓創新,充分展現“加強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紐帶、促進中非人民心靈相通的橋樑、踐行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典範”價值與意義,為共同開創中非民間友好合作新局面打下堅實基礎。論壇發佈了未來3年“絲路一家親”中非民間友好夥伴計劃,首批加入的40多家中國社會組織和企業將同非洲合作伙伴一道,在非洲20多個國家開展60多項民生項目。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2011年以來,中非雙方舉辦了6屆中非民間論壇,2012年以來舉辦了5屆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4屆亞非青年聯歡節和3屆中非青年大聯歡活動。2021年舉辦了首屆中非未來領袖對話。截至2020年,中國政府已累計向16個非洲國家派遣484名青年志願者。中國已與53個非洲國家100多個婦女機構(組織)建立聯繫和交往。中國在毛里求斯、萊索托、吉布提、津巴布韋和蘇丹等國建立中非婦女友好交流(培訓)中心……中非民間交流不斷深化,進一步促進中非民心相通,夯實了中非關係發展的基礎。

“中國人民是我們的真朋友、好兄弟。”毛里求斯福爾肯公民聯盟主席西伯倫的話代表了很多積極投身中非民間交流的非洲朋友的心聲。今年,西伯倫專門請人手工打造了一艘精緻的木船模型贈送給友好的中國,祝福從“嘉興紅船”起步的中國共產黨,未來必將在更寬闊的海洋中劈波斬浪、揚帆遠航。

中非友誼跨越山海,民間交往方興未艾。中非人民將繼續堅守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加強團結合作,共促繁榮發展,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記者 楊 一 焦 翔)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01日 第17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470 字。

轉載請註明: 加強中非合作 共促繁榮發展 - 楠木軒